韻鑑古義標註序 音韻之原唐虞之世已有之矣舜典曰聲依永律和 聲是也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熈哉元首明哉股 肱良哉庶事康哉熈之叶喜起明之協良康即呉才 老韻之祖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飮耕田而 食帝於我有何力哉即沈約韻之祖也夫音韻何爲 者清濁高下不失倫次經緯全者即爲音韻是天籟 之根本也舒大之則乾坤萬物之音全備此矣卷小 之則呼吸一字之聲能和者也故昔人説字學之要 有三音韻其一也謂沈約韻譜及與西域反切以在 曉其要耳雖然世以爲小學之類何謂也苟志乎學 肴當由此始爾如今天下閲書者何以是不急歟曩 日比丘謂此學爲小悟誠不可忽也然 國朝盛業 儒者未知韻學於讀書大有資益焉惟惡其源自於 西天棄而不籍是者太偏也故繙書卷則多少難字 過目聯綿不覺誤犯正音良可不愼乎又特有爲通 韻鑑者專一反切道俗之名而猥説歸納之是非剩 苦字之少等都違本旨嗚呼此學弊風甚日回復哉 龍爲祷 國朝文治大興而音韻之學悉復古規聊 輯於諸説標註之韻鑑以欲與衆共知而才識闇劣 思而不能全成誠蚊力擔山之類也可慚且恐矣又 竊惟唐人有云讀書先須識字不識字不可謂之讀 書徐鉉作説文表云非文字無以見聖人之意司馬 温公凡觀書者當先辨其音後求其義楊誠齋無事 好看韻書又天下之事紀書書成於字文獻通考文 字之爲學儒者之所用也五音集韻以文學爲事者 必以聲韻爲心以音韻爲心者必以五音爲本神コ 聿興文字反切爲初古尚若此況而今人乎哉音韻 之學不可一日缺焉者也可謂學道之津渉讀書之 〓[金今]鍵也於是龍不測淺識所以〓々録古義也享保 丙午秋七月下弦 界浦 龍謹書 標註徴閲書目 宋朝重修廣韻・正字通・法華玄義 諧聲品字箋・顏氏家訓・歴朝傳統録 通鑑集要・雍熈校定説文・禮記 爾雅註疏・増修禮部韻略・文獻通考 文選・論語集解・事物紀原 史記・龍龕手鑑・唐韻 字彙・韻會小補・鶴林玉露 莊子・萬姓統譜・韓詩外傳 文選六臣註・翻譯名義集・五音篇海 孟子古註・揮塵録・通鑑綱目 佛祖統記・孟子集註・丹鉛總録 古今韻會・續文獻通考鈔録・困學紀聞 洪武正韻・康熈字典・切韻指掌 五音集韻・篇海類編・洪武正韻傍音釋義 悉曇問答鈔・尚書・風俗通 論語集註・大明一統志・説文繋傳 周易・文鏡祕府論・列子 十八史略・五車韻瑞・古文后集 白虎通・逸雅・五雜組 禮記大全・戰國策・類經 順和名鈔・篇韻貫珠集・切韻指南 韻統全書・左傳・字彙補 九經補韻・類聚名義鈔・韻學集成 詳校篇海・元和韻譜・詩對大成 韻鑑古義標註卷上・泉州界浦沙門 叡龍述 〇韻鏡序作 韻謂音韻鏡謂龜鏡音韻者經緯也經是四聲韻緯即七音也 爲之文字全體矣龜鏡者龜之靈也知先後之吉凶鏡之明也鑒物像之妍〓《女鬼》 言此書於音韻類龜鏡靈明故曰音韻龜鏡又云容曰切韻龜鏡蓋切韻之法 率用二字歸納一音呼之爲其切韻之龜鑑者正四十三轉也夫靈龜知將來 禍福明鏡驗現前妍〓《女蚩》決猶豫斷狐疑以爲萬古之定格蓋如此矣又云玉篇 曰切韻之法音和爲正今以二字反爲一字其字音若類隔而音調不和則於 此四十三轉播用憑切互用徃還等之例而能令字音和合也依此則言音和 龜鑑亦得矣顧野王曰韻者聲音和也又云按切文字而尋正音將盡經緯之 全即有此書爲用譬如鏡映物故扁曰韻鏡〇序作者正字通卷十三云序敘 述也凡書策擧其綱要列卷首謂之序述玉篇曰述作也序作猶曰序述他指 序文而有云序述天臺淨名疏序之類是也蓋作字無別意測可謂不同但云 序乎又序目加言者論語序説孟子序説之類竝將二字爲序題目又法華玄 義一之一大師別行經序標題云序王湛然釋箋曰王字去聲謂起也初也序 起衆文之始故云序王又章安記釋曰蓋序王者敍經玄意是序題加言倣也 又正字通卷十云文家次第其事列卷首曰序又諧聲品字箋廷凡書卷初有 文一編謂之序者序次也言此一文能序次卷中指趣不數行間便見全編之 大意矣〇翼祖諱敬者顏氏家訓風操篇云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 之如今敬與鏡其音同故以同訓字易之號爲韻鑑歴朝傳統録卷七云宋大 祖皇帝姓趙氏名匡胤〓《シ豕》郡人其先仕唐父弘殷爲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使 弘殷娶杜氏生匡胤於洛陽夾馬營匡胤仕周累官殿前都點檢加太尉領歸 徳節度使遂受周恭帝禪爲天子云追謚弘殷禰宜祖昭武皇帝翼祖簡皇帝 趙敬即弘殷父大祖匡胤之王父也又通鑑集要云宋立四親廟追帝其祖考 綱目斷曰祖考精神既散故置廟以聚之大祖知渙之道矣今按四親者僖祖 文獻皇帝趙眺順祖元皇帝趙挺翼祖及宣祖也〇今遷Y廟者云今嘉泰三 年後翼祖十四代也Y者説文卷九云Y遷廟也又禮記云遠廟爲Y今謂此 文舊及與復本三字委曲盡註意巧妙尤可愛矣又詳此序唯説韻鑑相承而 已無關音韻之大義且張麟之晩年著述也故宜在於讀書序之前以爲一編 之興起焉大凡穿鑿此書撰號者有三一徃昔租傳説二楊氏韻譜對辨説三 七音序略説竝在序内三義自分明也〇韻鏡之作者爾雅卷二曰作造爲也 〇其妙矣夫者毛韻云妙 奇妙巧妙也夫字在句末 者咏嘆之意尤深助語辭 云夫字爲句絶之餘聲〇 始得此者張麟之遇于學 友得實以廣韻玉篇字韻 鏡也〇字音者謂文字音 韻當知爲字即音張氏但 曰文字專在取音不關字 形若有關文字點畫則必 用形及體之言簡之〇沙 門神コ者有沙已下張氏 準檢洪韻之因起也神コ 著九弄反紐圖序曰唐又 有雎陽〓公南陽忠公此 二公者又撰元和韻譜云 按唐元和十二主憲宗年 號據之推則神コ元和以 後人乎本傳未詳〇號知 音韻者音韻即文字也以 一字有本末聲名曰音韻 韻字末響也且如和國讀 東字則本徒末字聲也凡 辨知一字有音韻譬如見 形與影矣〇切韻圖載玉 篇卷末者文獻通考卷百 八十九曰陳左將軍顧野 王更因説文造玉篇三十 卷梁武帝大同末獻之其文又増多於叔重又唐上元初富春處士孫疆復修 野王玉篇愈増多其文後生以僧神コ反紐圖附于卷尾又至宋朝翰林學士 陳彭年與史館校勘呉銃直集賢院丘雍重加刊定即日本現存本也又神コ 云夫欲反字先須紐弄爲初今謂凡反切法除雙聲疊韻而豈有他耶輕重清 濁依上定則雙聲也平上去入依下知則疊韻也是即經緯也學生忘逸此經 緯全者而何用他例爲也其雙聲疊韻者在反紐圖其祕全備矣予韻學津梁 特辨之須者徃披〇是書者釋子撰述之洪韻也按張氏指韻鑑必用此字簡 之未有他言故次文有謂此篇此書終不變其規矩〇作者毛韻云作興也起 也[二牒左]〇又無所據者以此書類同洪韻相傳説及與コ洪訛呼説竝無攸證 也蓋コ字本有恭拱二音然呼コ爲洪者總誤也故曰無所據也〇自是研究 等文選卷四十七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序云研精而究思謂研究韻鑑撰者 也張氏初得此書生齡二十當紹興二十三癸酉歳又序作之日年七十嘉泰 三歳癸亥也此中間計五十載〇故樞密楊〓《イ炎》者故沒故也何晏論語集解亊 云近故司空陳群等皆爲疑説正義云年世未遠人已沒故是曰近故也事物 紀原卷四云樞密西晉泰始中始有内柾密名也君臣政要後唐莊宗始分中 書兵房置樞密院與宰相分秉朝政自此始用士人凡文事出中書武事〓柾 密謂之二府〇〓來語辭猶如聿來來字爲助語例論語學而朱注曷嘗有孝 弟來章圖通義云來字助語也史記孟嘗君傳馮驩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出無輿此來字語辭也〇淳熈者宋十一玉考宗年號〇因以舊 書者爾雅註云仍因皆謂因縁龍龕手鑑卷三曰因縁也舊書者切韻心鑑之 舊本也〇刊之郡齋者謂歴陽郡本與舊本合糅而刊之即今韻譜也郡齋者 郡主之齋也唐人稱郡治爲郡齋是指當塗縣郡齋也〇徐而諦之者徐而已 下張氏詞諦之者諦審楊〓《イ炎》韻譜也龍龕手鑑卷一曰諦審也〇所謂洪韻者 釋氏所撰之洪韻〇特小有不同者張氏年二十所得韻鏡與楊氏韻譜以對 檢雖是小異特肝要處不同也[四牒右]〇舊體者張氏弱年所得韻鏡是曰舊體 〇二十三字母爲行者幇滂乃至來日廿三字母也今謂此中牙喉半音十字 應爲不輕不重字母也餘十三字單爲重母廣韻二卷十一唐韻行胡郎反行 列行伍也〇一十三字者非敷乃至審禪輕位字母也將後三十六字母圖當 諦之間者間隔也〇一目無遺者於一紙列字母故云無遺字彙云一目了然 無魚魯之謬〇楊變三十六等洪韻同一體之韻譜所立〇肩行而繩引者韻 會補云肩本韻胡毋反直皃同書而字註詩都人士曰垂帶而れ《厂萬》鄭箋云而亦 如也而れ如〓《般革》れ也〓《般革》れ大帶也字當作裂又鶴林玉露卷一如字訓而〇調 則淆亂不協者調調諧也能令一物和合曰調(平聲呼)淆亂雜錯也莊子齊物論 云樊然淆亂淆雜也聲音輕重雜錯也爾雅云協和也〇不知因之等謂因舊 體爲是變舊體爲非耶又變舊爲是因舊爲非乎也張氏未決擇之是非判釋 自謙而竢后生之意學者察之變舊體者楊〓《イ炎》韻譜所立也[四牒左]〇ほ陽夫子 鄭樵者萬姓統譜卷一百七曰鄭樵字漁仲ほ田人博學強託搜奇訪古遇藏 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過日不忘凡經史禮樂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 皆有論辨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官所著書凡五十八部嘗居夾〓《シ祭》 山學者稱夾〓《シ祭》先生夫子者莊子養生主希逸口義曰夫子有道者尊稱之詞 也〇進卷先朝者書籍又名卷子師古漢書註書籍謂黄卷先朝者宋十二主 光宗時乎嘉泰三即十三代寧宗朝故也又按宋十主高宗已還爲南宋紀鄭 樵又在其朝同時故知以宋九主欽宗已上而指爲先朝乎〇七音序略者謂 七音韻鑑乎次文云臣利得七音韻鑑等又七音序略者別行一部書乎蓋鄭 樵書題好用略言通志略 六書略之類亦爲一證〇 七音之作者唇舌牙齒喉 半舌半齒也此文字七音 即起於西天者也又宮商 角徴羽變宮變徴是音樂 七音謂五音始軒轅二變 成周武〇要語者肝要文 語也〇諸夏者字彙云中 國謂之諸夏〇梵僧者企 詳名〇爲此書者謂七音 韻鑑乎爾雅作造爲也〇 重百譯之遠者韓詩外傳 卷五曰有越裳氏重九譯 而至獻白雉於周公文選 卷六魏都賦註翰曰譯昇 也言蠻夷聚居部落言詞 殊別不爲中夏所識有來 朝者側使人傳譯其語引 而通之〇一字不通等謂 雖一言又一文不通之處 播用七音而翻譯厥語則 能令諧音韻故爲可傳也 〇華僧從而定三十六等 沈存中筆談曰梵學入中 國其術漸密也云云即此文 意也文獻通考卷百九十 曰鄭夾〓《シ祭》云切韻之學自 漢以前人皆不識實自西域流入中土所以韻圖之類(中華)釋子多能言之而儒 者皆不識起例以其源流出於彼耳又曰三十六字母圖僧守温撰釋氏謂此 學爲小悟學者誠不可忽也又五音篇海序云自元魏用翻母而下至司馬光 爲指掌圖母者按切字母也[五牒右]〇其倫者手韻云倫次序也理也〇天地萬 物等天地萬物音者天籟也後調韻指微云天籟之本自成經緯是即輕重清 濁不失其倫皃也備於此者不出四十三轉而天下無遺音者也此言指韻鑑 或指爲七音字母又無妨〇鶴唳風聲等今謂論語疏云公冶長通鳥話左傳 介葛盧辨牛鳴史記秦仲知百鳥音而世人以彼怪談附會此文誤爲一般是即 不然也皆可譯者謂鶴唳 風聲等倶諧音韻可傳也 翻譯名義集卷十五曰宋 僧傳明翻譯四例一翻字 不翻音二翻音不翻字三 音字倶翻四音字倶不翻 如今可譯者當第二翻音 不翻義之句也蓋鳥鳴る 唳聲風吹颯颯聲伐木丁 丁聲之類也〇況於人言 等鶴鳴風吹皆以可譯縱 令重百譯遠一文不通處 總非他物皆人言語則便 可譯也〇一唱三嘆者史 記禮書云清廟之歌一昌 三嘆即假須爲嘆美之辭 〇胡僧者梵僧也始從東 漢至隋朝皆指西天以爲 胡國〇是知等張氏以鄭 子語確切信知也謂天地 萬物之音備於此書所以 其用也博矣此書本自西 天流入諸夏所以其來也 遠矣〇其人者韻鑑撰者 也〇先生者趙氏孟子注 曰學士年長者謂之先生 〇傳之續之者七音之作也〇天籟者莊子齊物論曰敢問天籟南郭子〓《其糸》曰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林希逸注吹萬萬物之有 聲者也言萬物之有聲者皆造物吹之而皆使其若自己出吹字使字皆屬造 物自取者自取於己也咸其自取言萬物皆以爲我所自能而不知一氣之動 誰實使之氣發於内而爲言遂下一怒字與怒而飛同亦屬造物〇造化者目 神妙不測天造徳化一陰一陽之道也正字通卷四云天地陰陽運行萬物生 息謂之造化〇造其Q者胡僧傳來七音妙義是曰其Q龍龕手鑑云造至也 禮記曲禮上云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註梱門限也與Q同又Q奧Q 室也〇而觀之等謂觀察觀想於韻鑑則當近有理會七音妙義於學肯之心 也理會猶如識得〇自天籟等草寫非字謬爲自字乎恐草書一失也非天已 下至其Q計十有三字〇嘉泰三癸亥年宋十三主寧宗朝也是南宋第四帝 張麟之時年七十予嘗檢尋氏族排韻萬姓統譜尚友録等張氏本傳未詳庶 幾俟後博達爾〇東浦者不知屬在何州是所以未詳張氏之紀傳也次序所 謂三山亦復同之今按有東浦或作東歩楊升庵云韓文歩有新船不知者改 爲渉朱子考異已著其謬蓋南方謂水際曰歩音義與浦通丹鉛總録卷二引 證群書辨之須者徃披                [七牒右] 〇讀書難字過者大凡天下書從來非有難字由有不曉音切之病學生讀書 則多少難字當眼經過也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又一翳在目空華? 墜與之暗合然世人援引杜律而語意倶用恐不允當如今張氏假語杜子美 自建別意如文可知難字者後歸字例云凡歸難字不知正音過者經過也(平聲呼) 〇音切者音謂正音又云直音切反切曰音與切也字彙云東徳紅切音冬之 類也〇即音而知字者就歸納音而讀得根本難字也即不離也〇載酒問人 者禹航嚴沈〓《景頁》亭云昔楊雄號識奇字人多載酒問之〇爲緩而不急歟者緩 怠緩急急務也謂若音切學在初心尤爲當務之急也歟字存疑而問意〇指 微韻鏡者指示幽玄微妙之義也此書根本名指玄韻鏡避諱故改指微〇志 斯學者音切之學也〇師承者師範相承也〇得友人者説文卷九云同志爲 友從二又相交友也〇微字避聖祖名上一字者此夾註明將指玄改指微所 以説郛卅九局載楊萬里揮塵録曰大中祥符元年孔子謚號始加玄聖二字 後以避聖祖諱易爲至聖又通鑑綱目續編卷三曰大中祥符五年改孔子謚 注云以玄字犯聖祖諱改玄聖爲至聖又互註禮部韻卷二先韻〓《虫玄》字注云胡 涓反係聖祖名同音合當回避爲去聲榮絹反許用故毛韻先部除玄同音字 十餘文其上聲銑韻去聲霰韻竝不避之又佛祖統記卷四十五曰太中祥符 四年十月八日天神降于禁中延恩殿冠服如元始天尊即前祥符初天神也 命上坐謂曰吾人皇九人之一是趙姓之始祖再降乃軒轅黄帝吾以後唐時 下降總治下方生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撫育群生乃乘黄雲而去是月 大赦上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聖祖母曰元天大聖母聖 祖諱上玄下朗詔中外不得斥犯改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王玄武曰眞武 敕諸群天慶觀増建聖祖殿文上一字者上玄字也〇大略者孟子滕文公上 云此其大略也今謂略字本喩言謂得其邊而未盡其中也又丹鉛總録卷廿 五引證群書詳解略字徃披[七牒左]〇反切者反覆按切爲義如後詳説〇莫妙 於此者毛韻妙奇妙也此者指於韻鑑也〇以韻書等文獻通考卷百八十九 云陳氏書録解題云韻書肇於陸法言若東冬鐘虞魚模庚耕青登蒸之斷斷 乎不可以相雜若此者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之前亦未之有也又古今韻會 云按舊韻一東二冬之目各以本韻首字爲題〇各集四聲等四聲者平上去 入或名四紐文獻通考續鈔卷廿七云梁沈約拘於四聲八病始分平上去入 號稱類譜又萬姓統譜卷八十九沈約傳云又撰四聲韻譜自謂在昔詩人累 千載未及作而獨得其妙 若將入神帝問曰何謂四 聲約答云天子聖哲〇定 位者一位乃至四位輕及 重與不輕不重之定位也 〇實以廣韻玉篇之字者 實對虚實也此中虚實謂 虚圈實區字也文獻通考 卷百八十九曰夫音韻之 學者自漢佛法行於中華 又得西域梵書能以十四 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 謂之婆羅門書然猶未也 其後又得三十六字母而 音韻之道始備中華之韻 只彈四聲自齊梁以前此 學未盛至沈約以後始以 之爲文章聲病之説詳焉 於是顧野王玉篇陸法言 廣韻尤行於世故切韻之 學又至于本朝有專門者 矣又困學紀聞云隋陸法 言爲切韻五卷後唐儀鳳 二年有郭知玄等九人増 加唐天寶十年孫メン有唐 韻今之廣韻則本朝景徳 祥符重修今人以三書爲 一〇五音清濁之屬者謂 五音唇舌牙齒喉也清言兼次清濁中兼清濁龍龕手鑑云屬類也此内外轉 及開合音之類也已上肥韻鑑製作之相畢其端已下顯示此書製作之道理 〇其端又在横呼者毛韻云端首也緒也韻會端始也其端者韻鑑製作之始 也横呼者七音清濁以横轉呼也若今横呼爲要此書所以宗横七音也後調 韻指微云故江東之儒知縱有四聲不知横有七音經緯不分明所以失立韻 之源於是作七音編而爲略又横呼篇云人皆知一字紐四聲而不知有十六 聲存不召自來竝韻鑑述作之始也悉約於七音立論可識〇立談者東坡集 云百態變立談説文繋傳 徐諧云談者和懌而説言 之也〇按字求音者韻會 補云按驗也謂按切難字 而求得正音也〇映物者 洪武正韻卷十三云映明 相照也〇隨在現形者結 文謂隨音在現文字形體 也〇久久者日久月深須 工夫也〇有得者透得按 切文字而求音地也〇於 是下張氏語蚤早同音爾 雅卷二云留久也疏留止 稽久也嘗常同音去者唐 韻去離也〇毎翻一字者 翻謂反切也反覆按切爲 義毛韻云反切音韻展轉 爼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 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 實一也又韻會云反切一 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 翻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 成聲謂之切以子呼母以 母呼子也今按曰母切韻 上下二字又名形曰子歸 納音也一名聲又諧聲品 字箋庚集云韻書有反有 切反者二字相翻而得其 音切者如刀切下以得音也今謂切下得音者三折一律之呼吸也又康熈字 典云言切者斷韻分音爲之切韻者音聲相和爲之韻能析諸字名派〇用切 母及助紐歸納者切母謂上切下韻内指於上切字之字母也又切母直指上 切字也此中若呼上字爲切分呼下字爲母謬之甚矣然本朝古來不辨之偶 韻鏡專門徒以上切呼爲父字下韻吸爲母字本是由誤解自性師悉曇鈔乎 至今因襲不更其轍予特憾之故探其本聊録大綱以欲洗却萬古陋習即今 攸祈也夫切韻者梵語毘怯羅此云切韻即一切文字之根本也是康熈字典 説又名義集卷十四云毘怯羅此云字本世間文字之根本也司馬光曰凡切 字以上者爲切下者爲韻又玉篇凡例云切脚容易反切便得其字分明者謂 之音和又禮部韻略云反切之法率用二字相摩上字爲聲下字爲韻聲韻苟 協則無有不通又後歸字例云檢反切之例上下二字或取同音不必正體又 韓道昭五音集韻云夫切韻者蓋以上切下韻合而翻之又文獻通考云切韻 之法上字爲切下字爲韻其學出西域又屠隆篇海類編云徳紅二字是韻母 東字是韻子又洪武正韻傍音釋義下字云韻母單指東冬江等韻頭字從有 此韻母言推之則以上字名爲切母果然矣故知上下二字正名切韻又聲韻 或切脚離則名切母韻母合則但名韻母若曰父字母字以夫自性師之喩? 直爲法體者也惑之甚矣本邦人皇力十二代後伏見院正安年中槇尾自性 我實編悉曇鈔云東徳紅反上徳字譬如父聲也下紅字喩如母韻也東字如 父母和合生子依之梵音反切樣聲體似父響用似母也然〓字子體〓父〓 點母也似父及母而形變音亦別也〇三折一律者唐韻云折斷而?連又韻 會補云折拗折也又屈曲也律者龍龕手鑑云律正也音正爲律孟子曰師昿 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故知律呂本爲正五音設矣又舜典曰舜命樂正 后〓典樂乃至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倫此義亦無 妨〇三折一律云  上下  切母         東徳紅反 徳丁顛東   徳丁顛東四字竝歸舌          切韻  助紐     音清行重字位之一律 一説切母謂上切字之字母也者即取舌頭音清行端字母而紐爲端丁顛東 是也〇推千萬聲等推者推察能盡向按字求音訣也是自然有得皃謂雖千 萬字如反一字只在三折歸一律故云不離乎是也不離二字注上即字〇日 有資益者資助増益也自是無讀書難字過之累也[八牒左]〇或苦其難者韻會 補云禮記注或猶有也謂如此書尚容易難通曉況其音韻原乎〇字母括要 圖者三十六字母包括肝要圖如次下出〇復解數例者解釋於歸字例横呼 韻上聲去音字五音清濁四聲定位列圍之六例也數者謂三巳上七巳下也 〇沿流求源者指圖及例云流源者韻鑑要妙難解之處也〇一遇知音者號 知音韻人是曰知音應劭風俗通卷六曰太史公記燕高漸離變姓名爲人庸 保偶聞宋子家堂上撃筑曰不善也從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 丈人作樂召前使撃筑一坐尤稱善焉〇泯者説文卷五曰泯滅也〇望後來 者映向深欲與衆共知之文龍龕手鑑云望遠視也又毛韻云希望也後來者 論語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〇亦非淺鮮迷謂非淺而鮮少深切 而衆多也〇S《金浸−シ》木者S鐫S也毛韻云以爪刻枚云S也公羊傳S其板今雕 印曰S板〇紹興辛己者三十一年也宋第十主高祖????第一帝〇三 山者大明一統志卷七十四福州府郡名三山註云九仙烏石越王三山倶在 城中故名然三山名餘處又有之常州府及安吉州金陵竝有三山〇張麟之 子儀者姓張名麟之字子儀年二十有八誌此序并例〇識字去聲呼韻會云 識記也或作誌書序識其政事論語爲多學識之者歟[十一牒右]〇慶元十巳者慶 元第三年也是當宋十三主寧宗即位三年後紹興辛巳三十有七年此日張 氏歳六十四重刊之 〇調韻指微大凡言出諸口貫以清濁者謂之聲聲成諸文第其輕重者謂之 音其聲音和合而軽重清濁不失倫次者謂之韻故曰韻者聲之本也若約文 字則経緯全者是也調者調諧也能令二物和合名為調也故異音相従謂之 和同聲相応謂之韻又李善曰調謂音聲之和也韻亦聲音之和也依此検則 調韻二字釈経緯尽此一篇言辞更莫岐路唯在於指示四聲七音不舛低昂 不失倫次之幽玄微妙而已故扁曰調韻指微是即此書正序也且韻学総論 也又文献通考巻百八十九引晁氏読書記論文字之学初辨体製謂点画有 縦横曲直之殊次明音韻謂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即取之文字既生音伝 其中義又鄭樵云漢人課籀篆始為字書以通文字之学江左競風騒始為韻 書以通聲音之学然漢人識文字而不識子母則失製字之旨江左之儒識四 聲而不識七音則失音韻之源矣此篇立言与鄭氏全無異途故初自諸字点 画皆有象類諸音呼吸悉有経緯而発端臨文尽可知〇象類者文献通考続 鈔云倉頡見鳥獣之跡作鳥跡書体類象形而製字又円鉛総録巻十五日倉 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許叔重云独体為字合体為文〇六書八体 者周礼保氏官養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芸五曰六書又続文献考鈔云太昊 伏羲氏造書契以代結縄之政書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仮借三曰指事四曰 会意五曰転注六曰諧聲又黄帝有熊氏立史官制文字倉頡為左史沮誦為 右史王圻註云伏羲時已有六書之名至黄帝始因之而剏文字文献通考続 鈔巻二十七云秦廃古文更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書 五曰摸印六曰署書七日殳書八曰隷書注釈略之須者往披〇経緯者謂萬 物音聲有低昂開合是即宮商角徴羽也若今約文字音韻則在四聲軽重七 音清濁謂之経緯也〇四聲者凡良音初起為平聲升上為上聲過去為去聲 下下為入聲予韻学津梁具辨之〇七音者玉篇凡例云并餅唇聲清霊歴舌 聲清陟珍歯聲濁迦〓《イ去》牙聲濁綱各喉聲濁惟舌与歯互有往来〓《可不》主夫一故 開出半舌半歯而為七也〇経緯聲音脈絡等是総釈経緯仮於脈絡而為譬 喩也徐χ説文繋伝云脈者五蔵六府之気分流四肢也今即指於十二経脈 十五絡[十一牒左]〇聲音経緯機杼者綺釈経緯即喩機杼縦横也〇縦為経等別 釈経緯疏者説文巻一云疏通也本作〓〇能明昇降乃至毫釐之間者寛亘 律呂昇降清濁辨明之也昇降謂軽重以宮商角徴羽為次経聲也闔闢謂乾 坤也易上繋辞云闔戸謂之坤闢戸謂之乾等又列子天瑞篇云清軽者上為 天濁重者下為地言能辨四聲則明軽重於乾坤至大之際也清濁言兼次清 清濁音以宮商角徴羽半徴半商為序緯聲也毫釐者徐氏?精云毫者獣之 毛言軽也十毫曰釐至秋毫成端極繊細古曰差毫釐謬以千里言能通七音 則察清濁於毫釐微少之 内也今以天地対毫釐一 聯文法巧妙可見〇欲通 音韻等音韻謂総万物音 聲別方而正音即経緯全 者也若欲通達之必自此 知経臻始也〇倉頡者歴 朝伝統録巻一曰史皇氏 即倉帝名頡剏文字文字 成天為雨栗思為夜哭続 文献通考全同之又通考 続鈔云黄帝立史官倉頡 為左史又丹鉛総録巻廿 六曰史皇与倉頡乃一君 一臣〇史籀続文献通考 鈔巻廿七云周宣王時太 史史籀取倉頡形意損益 古文為大篆十五篇以其 名顕故謂之籀書〇已発 此旨者発揮此経緯之意 旨也〇凡儒者凡庸凡下 之儒生也鄭樵云漢儒知 以説文解字而不知文有 子母生字為母従母為子 子母不分所以失制字之 旨四聲為経七音為緯江 左之儒知縦有等餘如此 所引今文須不識得其訓 伝之一句含畜鄭氏数十言〇江左者十八史略巻四云桓彜見導退謂周〓《豈頁》 曰江左有管夷吾吾無憂矣註凡天下以東為左以西為右謂江左江東也江 左之儒者指云沈約也沈約字休文呉興人伝在南史列伝第四十七又万姓 統譜巻八十五載又韻会云韻書始於江左本是呉音也〇縦有平上去入等 文鏡秘府論巻一元氏云聲有五聲角徴宮商羽也分於文字四聲平上去入 也宮商為平聲徴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又云平上去入出行閭里沈約 取以和聲之律呂相合窃諧宮商徴羽角即四聲也又文献通考巻百三十一 云亀茲国蘇祇婆能知七音梵曰娑陀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二曰鶏識華言 長聲即商聲也三曰沙識 華言質直聲即角良也四 曰沙喉加濫華言応聲即 変徴聲也五曰沙臘華言 応和聲即徴聲也六曰般 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七 曰俟利〓《竹建》華言〓《角斗》牛聲即 変宮聲也如今文曰平上 去入四聲宮商角徴羽半 徴半商七音互顕文勢也 謂平上去入顕示宮商徴 羽角之四聲又宮商角徴 羽半徴半商之処顕示喉 歯牙舌唇舌歯之七也蓋 知四聲不知七音者譬如 執影忘却形質〇失立韻 原者謂失経緯全体也〇 作七音編者謂七音一呼 則四聲自来唯四聲処七 音不来又尽経緯全其端 正在横呼所以著七音編 也〇為略者謂以七音編 為経緯之固守護也丹鉛 総録巻二十五云説文略 経略土地也左伝注聚土 為封曰略又略謂辺界又 郭象註荘子云道無封故 物得恣其分域妙得荘旨 謂略封畛也義取固守等更質諸謬委曲辨之総録廿五巻三牒左往披〇尽 得其伝者尽言繋儒釈学者云尽欲令内外学生識得音韻経緯訓伝〇然後 能用宣尼書者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前後謚号今略所 謂儒家学者亦得其伝而後宜用孔子之書也是鄭樵意乎鄭氏嘗譲韻学於 釈門人故有此文勢乎[十二牒左]〇人面之俗者誹謗知経聲而不識緯音人也故 礼記楽記云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獣是也又五車韻瑞巻百七引匈奴伝云被 髪左袵人面獣心又文選巻十一劉孝標辨命論云彼戎狄老人面獣心蓋鄭 樵掫人面文字於漢書及辨命論解義憑拠礼記文也〇諧聲図者華僧転七 音編為諧聲図也唐韻諧 和也調也義与叶聲同或 以音開合調聲処名為諧 聲乎古人制字者倉頡史 籀也〇内外十六転図有 華僧再転七音編以為十 六転也謂十六転者通江 止遇蟹臻山效果仮宕梗 流深咸曽也康熈字典所 載列次同之〇其用心者 華僧之用心也〇〓《敖耳》牙舛 謬者聲音〓《敖耳》牙道理舛謬 也韓退之進学解周誥殷 盤佶屈〓《敖耳》牙古文後集注 〓《敖耳》牙謂不入牙難読也〇 滔滔者論語集解孔安国 云滔滔周流之皃又毛韻 滔漫也[十二牒右]〇豈知前輩 者自下張氏語崇鄭樵 是曰前輩〇此一事者経 緯之一大事也〇深切致 意者切確切門切也毛韻 致極也〇音非七則者唇 舌牙歯喉半舌半歯之七 也〇聲中之韻者人人音 聲中之韻響也韻謂軽重 清濁相和合者即経緯全 体也〇亦猶下設譬〇琴 始五絃者雍熈校定説文巻四云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絃周加二絃 又徐χ説文繋伝云琴者禁也君子所以自禁制也白虎通云琴禁也禁止於 邪以正人心也凡琴第一統為宮第二絃為商第三絃為角第四絃変徴第五 絃為徴第六絃為羽第七絃変宮也五七弦列次予音律分配例載〇音中之 聲者音楽中之琴聲也〇故曰者引古説辞也〇琴楽之宗者楽謂五聲八音 之総名宗謂宗本也風俗通云雅琴者楽之統也与八音並行〇韻聲之本者 韻謂経緯全体矣是天籟之根本聲也故云聲之本又云天籟之本自成経緯 也[十三牒左]〇変宮変徴者為尽音楽中之琴全聲加二絃也困学紀聞巻五変宮 変徴始見於国語又隋書十五音楽志長孫紹遠引国語冷州鳩云武王伐殷歳 在鶉火自鶉及駟七位故也既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聲於是有七律又引 尚書大伝謂之七始注云謂黄鐘林鐘大蔟南呂姑洗応鐘〓《蒙生》賓也歌聲不応 此者皆去之然據一均言也宮商角徴羽為正変宮変徴為和(又丹鉛云謂閏宮閏徴閏変也) 〇半徴半商者為尽人人音聲中経緯全加二音也〇此其義歟者如今七絃 七音是本互加二而為七之喩況也故以二変譬七音曰此其義理歟〇舌歯 曰二何耶者舌音与半舌歯与半歯音各分為二奈何問起也又按中華言語 舌歯音多〓《可不》分故韻書中有分二音字者与不分焉若唐韻分之礼部韻不分 今問由此生起〇帯字逸雅巻五玄帯蒂也著於衣如物之繋蒂也又有相似 帯唐章孝標詩句梅花帯雪飛琴上柳色和煙入酒中此帯雪字相似之義也 〇古人立来日等最初序文華僧従而定三十六為之母今按司馬光曰科別 清濁為二十図以三十六字母列其上又困学紀聞云司馬公以三十六字母 総三百八十四聲為二十図又五雑組曰切字有三十六字母相伝司馬光作 也又韻会云司馬温公以三十六字母定毎音清濁之等然後天下学士始知 聲音之正[十五牒右]〇全其祕者全全備也唐韻秘秘密也言全五音加二為七秘 訣也〇先舌後歯等若此来字就於上立論也苟不関来韻響読者察之日 字準知〇所以下総結文〇分為二等舌与半舌歯与半歯各音分為二也通 者逸雅巻四云通洞也無所不貫洞也〇今韻鏡中等此註正明古人立字母 而尽其秘所以是分舌歯為二之例也〇章昌張〓《イ長》四字礼部韻略中皆為歯 聲章止良反昌歯良反張職良反〓《イ長》歯良反〇舌歯両処者知徹字母下及与 照穿字母下也玉篇広韻中此四字又分為舌歯両音玉篇云章諸羊反昌尺 羊反〓《イ長》敕良反張陟良反蓋正歯舌上音往来者是也予音律分配例出焉又 玉篇凡例辨字五音法云三歯聲陟珍也此例可思又有正歯音濁字通舌上 濁音字彙云常陳羊反上平聲是也蓋辨知三十二母及三十六字之広略則 於舌上正歯得音相通自分暁矣具如韻学津梁〇七音一呼等謂加音為七 則全尽人人音聲中之経緯故有七音処四聲響随来也譬如有形処影随生 〇由此者謂母此経緯揣摩四十三転也爾雅云由従自也又曲礼云大夫 士出入君門由闃右大全永嘉戴氏云少儀曰公事自闃西私事自闃東〇揣 摩者戦国策巻三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註陰符是 太公兵法簡猶択練〓《シ柬》帛也取其熟揣量摩研也遊説之術或量其情或研切 之今謂研量四十三転之精微則天下無遺音故云無窮聲等也〇無窮之聲 韻等謂四十三転内字母三十六及韻母二百零六合之呼吸則軽重清濁不 失倫次天地万物音備而尽経緯全体故縦有不可勝計聲韻在何以為難字 又為難音哉也                  [十六牒左] 〇三十六字母今謂三十六者象律呂数凡音之数五律之数六六律六呂為 十二律邵康節曰律感呂而聲生呂感律而音生故聲為陽律音為陰呂律呂 随聲音宮徴羽角之道各 得其生焉天地万物之音 見於此矣所以今将六数 而乗六成立三十六字母 也此図字母三十六助紐 字七十二四聲軽重二十 三行七音清濁十六位都 合毎転三百六十八聲包 括矣拡之為四十三転則 計一万五千八百二十四 囲也母者源順和名鈔母 字訓為伊呂沼又和朝四 十七言字母首安伊呂波 詞而使知為国家字母〇 帰納助紐字者具応謂帰 納之助紐字也帰納者依 切韻上下二字而所現之 文字也助紐謂助一紐文 字也文鏡秘府論曰凡四 聲竪読為紐蓋切韻二字 中上切字及与帰納紐為 一律聲時成資助音名為 助紐也朋人是名字祖或 言韻祖〇唇音謂音字呼 為ノン是転聲也以舌音 呼トン者亦同或本音聲 音呉音漢音七音八音如 斯数返転聲也又翩翩不 富燕燕于飛之類同字異音皆是転聲也〇清謂唇音ハヒフヘホ音也然清 濁音処有マミムメモ聲存至後辨之爾所謂全清音無待言辨〇次清音謂 ハヒフヘホ音触顎出来為唇音次清斑斑焉彬彬而此ハンヒン次音皆是 次清也〇濁謂全濁音可知〇清濁謂触鼻出聲名為清濁音蓋以バビブベ ボ音鼻聲呼時成マミムメモ也凡五音共係鼻聲皆為之清濁〇幇滂並明 唇音重謂毎韻五音各有単行複行之定位特唇音随処単複不斉四十三転 内唯卅一箇転之唇音有幇滂並明字母一二同三四同聯属而四位皆同之 単行也〇非敷奉微唇音軽謂四十三転中十二箇処唇音三位有非敷微 軽字母自然配属第一第二位重第三位軽第四位重即是立為複行唇音也 所謂唇音三位軽十二箇之韻者第一転及第二転九転十転十二転二十転 廿一転廿二転三十一転三十二転三十七転四十一転此十二転唇音三位 非敷奉微之所属也明大慈仁寺沙門真空輯篇韻貫珠集軽唇十韻詩云軽 韻東鐘微与元凡虞文廃亦同然更有陽尤皆一体不該十韻重中編又唇音 八字母中明微日母有軽重音互用是悉曇家所謂ハマ同用音也即在此二 母所属清濁行而顕現也蓋明字有ベイメイ音微字ビイミイ音方字ブン モン皆ハマ同用也又有非敷二母随所相通厥例逐軽唇音処宜辨之也元 儒劉士明切韻指南作交互音歌云知照非敷遞互通泥嬢穿徹用時同澄床 疑喩相連属六母交参一處窮此詩句指舌音牙音亦有相通爾又舌人謂幇 滂二母呼如喉音又五音韻海中於唇音立参宮参羽之例至後喉音委曲辨 之耳又続文献通考云喉音唇音宮羽異説今人罔知〇舌音謂タチツテト音 也清濁行処有ナニヌネノ聲此舌音四十三転悉皆複舟也〇清次清等四 音準前可知〇端透定泥舌頭音謂此音第一第四位所属重音字母也〇知 徹澄嬢舌上音謂此音第 三位第二位配属軽音字 母也此中知徹澄三舌音 与及歯音軽字母照穿床 三遞相通往来向調韻指 微所謂分章昌張〓《イ長》説即 其例也前唇音引用交互 音澄床連属者是也又清 濁音処有タナ同用音字 母泥読為デイナイ二音 嬢字母有ヂヨウニヨウ 二音之類也故前交互音 詩句云泥嬢用時同矣又 舌音清濁行亦応為軽重互用有嬢日往来故猶如唇清濁音復次清濁行軽 字母之助紐〓《女聯》字是梵文対音所用切身也玉篇凡例云〓《女聯》字此不是字有聲 無形借用女聯為形又借女聯為切吶字平聲吶女劣反〇牙音謂カキクケ コ聲也唯有見渓群疑四字母是一二同三四同聯属而四位一般之単行也 按牙喉半音三応為不軽不重音乎又牙音清濁行処有疑喩音通後喉音中 委曲辨之又雲間王圻云羽有喩母而或以従角音今人罔知〇歯音謂全サ シスセソ聲也凡唇舌牙歯喉音分明区別者由得歯全生也若歯〓《虚汚−シ》則五音 不全備故論歯音尤丁寧所以分為互行又張氏云五音各有自然清濁然則 強鑿以歯音特為五之由 総是唐捐或云歯音開為 五行象音数定五之義乎 〇清次清等謂歯音五行 聲内清与濁音各二将居 前者為第一清第一濁居 後者為第二清第二濁〇 精清従歯頭音心邪細歯 頭音謂第一第四位所属 重字母也就中従邪二母 相通最親〇照穿牀正歯 音沈〓《金延》細正歯音謂第二 位第三位配属之軽字母 也此中照穿床三字母与 舌上音三母互相通遡向舌音而可知又床〓《金延》二母??通特至横呼韻可識 其例〇喉音謂此中アワヤカ四音雑居即逐一辨之爾〇影喩喉音二濁 立者此二母全アワヤ三音也委曲云影裕二独立喉音亦宜矣〇〓《金曉》狎喉 音双飛者此二母単カキクケコ音也今謂雙飛者古来論之総不允当是故 私解曰双飛双非也凡喉音暁母所属字音窃有通唇音者若自得暉顔暉好 女子呵呵笑聲兄弟之類是也又字彙子集有昇風呂反音許者是金荊璞所 論参宮参羽之例也蓋呉音与中原雅音参交聲也即喉音暁母与唇音通者 也文献通考続鈔云喉唇音宮羽異説今人罔知又韻統全書云且宮音有与 羽音相通者喉与唇音有相通者並指此類也同云倉頡字牙音見及喉音匣 二母多相通諧也然則此〓《金曉》狎一双字母且雖在喉音而非喉音是故当謂双 非乎苟於暁与唇音通匣兼牙音通立義也〇狎裕二母亦互相通司馬光指 掌曰狎〓《門封》三四喩中覓裕〓《虚汚-シ》一二匣中窮次横呼篇内有以雄字間匈容者是 其例也雄裕字子有弓反蓋悉曇者所謂ア〓同用音亦在是爾即以下三連 読為ア三連之類也文献通考続鈔云若字音之学於儒者事最近而喉唇音 宮羽異説羽有喩母而或以従角音徴有知母而或以従商音今人罔知又韻 統全書云疑母之銀言与喩母之遥盈音相近惑倉頡字喩疑二母字多相通 諧也近仁和呉任臣破斥疑喩相通字専貶於梅誕生及蒙古韻略是偏似逞 胸憶然又有根拠乎予敢議是非可畏詳焉〇舌音歯者謂左転読為舌歯 音右転読為歯舌音〇舌歯謂ラリルレロ音也〇歯舌謂有サナ二音故所 属字母日字為ジツニチ二音助紐字人然読為ジンゼン又為ニンネン皆 サナ同用聲也此半音並単行也然国朝学生不暁同用音如日字ジツニチ 二音又万字バンマン或南字ダンナン恵為ケイエイ之類議為呉漢音異 誤之甚矣呉漢音辨予聊有所検他日与衆談之〇此図者七音配属図也〇 毎韻者毛韻云毎各也凡也此四十三転二百六韻都合是曰毎韻也〇呼吸 四聲等後四聲定位章云是元無入聲如欲呼吸当借音可也属之者属三十 六字母也                    [十八牒左] 〇帰字例者韻鑑凡例第一則也謂帰釈音字凡例也篇中云帰字之訣大概 如此故略云帰字例者左伝序発凡以言例也又仏祖統記例者略也類也挙 略以知類也〇帰釈音字者唐韻帰還也韻会反還也唐韻釈解也委曲謂反 文字解正音〇一如者説文云壱専壱也謂一壱同音菅氏類聚名義鈔巻九 云如仁餘反訓今〇検者礼部韻略云検校也検同〇礼部韻略全部五巻計 二百矢韻文献通考巻一百九十曰礼部韻略雍熈間殿中丞丘雍撰戚綸校 定丁度重修孫諤蘇軾加詳定其曰略者挙子詩賦所当用蓋字書聲韻之略 也又九経補韻云如礼部韻一書政為聲律挙子設文献通考続鈔巻十一曰 唐宋設礼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礼儀祭礼宴饗貢挙之政令事物紀原玄 周礼大司徒邦国挙賢者於王則貢挙之始也又異説洪武正韻宋景濂云梁 沈約拘以四聲八病始分 為平上去入号曰韻譜大 抵多呉音也及唐以詩賦 設科益厳聲律之禁因礼 部之掌貢挙易名曰礼部 韻略〇芳弓反者検尋増 修礼部韻略未得於芳弓 切因按此章下文云凡反 切之例上下二字有取同 音不必正体故張氏預辨 之而出例如是哉大凡定 於切韻上下之字法委如 韻学津梁載〇就十陽韻 者互註礼部韻巻四云就 即也十陽者礼部韻略四聲計二有六韻上平二十八韻下平二十九韻上聲 五十互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也蓋陽韻居下平聲第十故言十陽也 韻学集成玄古韻二百零六韻会参平水韻併為一百七韻洪武正韻析併作 七十六韻又宋儒照武黄公紹著古今韻会云礼部旧韻上下平上去入五聲 凡二百六韻近江北平水劉渕新刊韻略始併通用之類以省重複上平十五 下平聲十五上良三十去聲三十入聲十七凡一百七韻今因之又洪武正韻 云旧韻四聲二百六韻平水韻略一百七韻今並革之作七十六韻庶従簡易 也又康熈字典云古韻失伝晋魏以降創為律韻行世又文献通考云韻書肇 陸法言若東冬乃至蒸登 是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 之前亦未之有也又鄭樵 云江左競風騒始為韻書 又鶴林玉露巻十八云二 百六韻只是魏晋以来之 韻隋唐以来之法若拠古 音則今麻馬等韻元無之 歌字韻与之字韻通豪字 韻与蕭字韻通〇知属唇 音等竜龕手鑑巻三屋韻 属附也唇次清三位者軽 母敷字之所在也帰一東 者毛韻帰入也〇尋下弓 字等毛韻云尋探求也謂 求下弓字於牙音清第三 位也凡反切有四義同音 即和合謂母位音韻不異 也蓋就唇音次清者為断 清濁定同母也就第三位 者為断軽重決同位也取 之取帰納字也豊与芳之 察同音者能断七音也記 豊弓同韻者能断四聲也 若是四同備足即得経緯 之全体也以対映言預令 知有不対映者臨文可解 [十九牒右]〇又如息中等謂向 芳弓反豊者反切為音和合此息中反叔平聲反切不音和合初出是二例而 令?反切法者傍正之変爾息中反音叔平聲則是類隔也故憑切汗位求于 帰納的得嵩字而後能令聲音和合也係側聲者毛韻係聯属也謂息字三側 聲中摂属入聲也亦随中字者亦言対向却帰一東韻文也中而在舌音清第 三位而嵩字不対映是同韻之不対映者也〇帰一東等帰字非虚字解之可 為帰納〇祖紅反此例音和不異前例然於下韻字有辨是所以不同芳弓反 也切韻指掌序云無字則点〓以足之謂之寄聲今以洪字為紅者全其法也 [十九牒左]〇上下二字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〇或取者韻会補引鄭氏詳経箋云 或之言有也〇正体者謂 文字形体也梵体及 八体等義並同按此書始 終但言方字専在取音不 関字戒若有関文字点画 必以形及体之言簡之〇 慈陵反此例馮切不異咸 中反然亦於下字有辨故 別出之〇又不相映者如 向息中嵩之随中字尋此 〓〔糸曽〕陵二字亦不対映也〇 逐韻属単行等四十三転 中簡去無聲無形之一分 而特就属単行字母処立 二位同音也上下聯属者 四位中第一及第二位為 上第三四位為下或以第 一位為上第二位為下以 亦得矣〇先俟反亦是音 和也然準向四切同等関 而無之故別出為一例也 [廿牒右]〇上下二位者歯聲 四位中居第一肯為上在 第四者為下〇本韻定音 者若前慈陵反下字更位 定音故不用本韻此就不 回韻字位日随本韻定音 也蓋此例雖無同等断軽重義全備故称音和無妨〇諸氏反等如此四類反 切?上良濁音呼去聲立例也李登詳校篇韻海清濁辨云凡濁音上聲皆当 読如去聲此皆天地自然之聲不待安排布置而然明乎清濁之分則自了然 無疑矣按此四反並取上聲濁音以為韻字故知韻字去聲則帰納必応得去 聲是所以平上去入依下字也然今上聲濁者音且雖転去聲文字自体上聲 矣故曰聲雖去音字帰土良韻也[廿牒左]〇取一易字者曽所諳記正音文字呼 名?字是反対難字語也〇得之者識得正音也〇今如千竹等按将次文但 以二冬已下十二字当回竃字也下若取之上而消釈一段義也〇観之可見 者謂観察於同音文字昴 必可見有其音也 〇横呼韻凡例第二条也 〇紐四聲者平上去入四 位聲也〇各横転者清行 平上去入次清平上去入 濁行平上去入清濁平上 去入謂諸各横転〇風豊 馮〓《夢−夕+目》者東韻唇音平聲第 三位清濁四行文字備足 故出之立例[廿一牒左]〇便用 四聲者非論平上去入以 清濁四行聲此曰四聲後 五音清濁例云各四聲不 同是四行聲而非四位聲 即同今文焉〇四而四之 者謂将清濁四行音而為 平上去入四位聲也〇紐 縦横者四位聲為縦四行 聲為横〇五音相続者唇 舌牙歯喉半舌歯音各自 横呼也〇或遇他韻者此 対映向且如東字韻文則 以二冬三江等韻曰他也 〇或側聲韻者照応敵対 是一平聲文側聲謂上去 入三側聲也〇選音読之者唇舌牙歯喉各自呼吸云選更詳四行清濁云読 之[廿二牒右]〇蒙字平聲第一位字今函第三位者軽重互用法也〇中字一東韻 字以収二冬是通韻例也〇傭字唐韻云傭丑匈切玉篇為恥恭反均也直也 又音庸賃也〇慵字床禅往来其例可知〇雄字有弓反本清濁行字然収全 濁行者匣喩相通例也悉曇家謂之阿迦同用〇一先韻中篇虔涎延四文並 通韻字也蓋第二十一転与二十三転此同一開音故随収之也[廿二牒左]〇然字 二位同音例可知 〇上聲去音字第三凡例 也大凡韻鑑之製其端在 横呼故專一宗清濁分別 也所以今不拘上去二聲 濫而忌清濁淆亂此特顯 示一篇所由來也依之篇 中云逐韻上聲濁位竝當 呼爲去聲又詳校篇海云 濁音上聲皆當讀如去聲 此皆天地自然之聲不待 安排布置而然明乎清濁 之分則自了然無疑矣又 諧聲品字箋云審音尤在 方隅水土〇凡以平側等 開口初聲爲平其次轉聲 爲側又平正也側不正也 謂聲有正及不正名曰平 仄〇至上聲多犯者逐韻 來至上聲濁行例作餘清 次清音不濁上聲而讀濁 行字則自然多清濁相犯 也又以多之言令知呼字 少分有不相犯人也犯者 非已分位謀事是曰犯也 〇如東同等董聲祷聲竝 上聲清行音也此註顯於 一行四聲有平濁上清之 淆亂也祷字倒同音〇參 入上聲者參間厠之義也而彙云上聲内字似去聲蓋濁音也若作去聲即差 詳校篇海云凡濁音上聲皆當讀如去聲〇動字道字等謂文字自體全上聲 也唯有音似去聲者此皆所以依方隅水土如此也〇韻策者龍龕手鑑卷七 云策楚革切編簡爲策又與冊〓《竹冊》同〇至上聲者蓋檢尋七音上聲濁行有六 謂並奉下定澄下群下從床下邪禪下匣下也〇多例作等第二側者凡調四 聲第一聲爲平聲第二聲爲上聲第三聲爲去聲第四聲爲入聲又就三側聲 云側第二即去聲也此第二側者上聲也謂此上聲中不辨六行濁字即爲去 音能例作餘清次清行反濁上聲而讀夫濁行字則可濁者却爲清音故尤多 清濁相犯也〇果爲然者 上聲濁字例不濁上聲讀 日果爲然〇父爲甫者論 語云子夏爲〓《艸呂》父宰問政 法父音甫〇可乎者謂以 可乎顯示反可也之意也 〇觀者指不知變人也 〇凡例第四則曰五音清 濁謂輕清重濁也元和韻 譜序云篭唇則言音盡濁 易紐言詞盡屬清又韻統 全書曰清次清屬陰濁清 濁屬陽〇各四聲者清濁 四行聲也非指平仄四位 聲 〇居前者龍龕手鑑卷三 云居處也安也 〇四聲定位凡例第五則 也〇三聲附者三聲韻説 篇末附入也 〇下三側聲者上去入三 側韻也蓋董韻有〓《虫蒙》字送 韻有〓《巾蒙》屋韻有木是曰下 三仄聲亦在第一也〇崇 字行上聲第二位有聲無 形去聲有〓《崇リ》字入聲又有 聲無形也字彙凡例云有 聲無形者以平上去入四 聲互證之如曰某平聲某 入聲矣〇風字行上聲第 三位有聲無形去聲有諷 字入聲有福〇嵩字行上 去二聲無字入聲有肅〇 融字行上去有聲無形入 聲有育字〇看在其位者 單行則四位皆同複行則 一四位重二三輕位如此 隨知云看在其位也〇所 屬者輕位重位不輕不重 位各所繋屬也〇呼之者 呼吸尋字也〇韻中或只等自下明三聲韻謂此四十三轉與陸法言韻書互 爲體用故韻計有二百零六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去六十韻入聲三十 四也蓋將此平上去入分敷四十三轉入聲三十四韻之配屬但在二十三處 餘二十轉不列入聲是三聲韻元無入聲也〇四十三轉中三聲韻者 支 脂 之 微 魚 虞模 佳 皆灰〓《口台》 豪爻宵 蕭 歌 戈 麻 卅七轉 尤侯幽一  總計二十轉也 〇可也者論語學而朱註 云凡曰可者僅可而有所 未盡之辭也〇支字在第 四轉三位止字居第八轉 至字處第六三位此四八 六轉倶開音也故錯雜紐 之質字又在開聲十七轉 三位支韻順轉借入聲則 須質韻若拗紐則入聲假 職字共無妨順轉拗中字 彙中辨之〇模姥暮目四 字在第十二轉一位此中 目字回轉本位是特顯示 輕重互用也 〇列圍凡例第六則也〇 有聲無形者有音無字也 〇或用焉者此第二轉去 聲中用字不收三位而雖於其位爲圈即有形有聲也若從玉篇云用余共反 則字必在第三位又從廣韻禮部韻用余頌切則第四位入也〇編應行數者 毛韻云編以繩聯次也韻會小補云編列也行數者縱二十三横十六之行位 數也〇唇音牙音第二第四等此一節文與前歸字例云逐韻屬單行字母者 上下連續二位只同一音等語前後牟盾可畏慇懃察之 〇國字五十字母者是全肇於音數定五也又似諸大衍五十引而伸之變化 無極者古曰大衍以五乘十當萬物之數又云易爲萬世文字之祖者也古今 之論文字者必原始包犧氏之畫卦矣此五十音率與之合乎〇直音者五音 各自正音也拗音者物茂卿辨スネタルフシト云又コヂタルコトヽ云按 直音五十謂短聲拗音一百謂長聲也厥中カキクケコ爲牙喉音以サシス セソ爲舌齒音ワイウエヲ爲喉唇音臨解可知此一張譜誦字易曉義難予 嘗不堪憶而能持動苦遺忘故輯數語聊録大概以擬字母要訣(云爾) 其語曰 アイウエヲ 喉舌唇舌唇 開開合開合 通能能所所 是五處三内 三内喉舌唇 末舌與末唇 加前言五處 二四緯親通 三五緯最近 經又有三内 アカヤ喉内 サタラナ舌 ハマワ唇内 分別經五處 自古有和歌 直音五十聲 拗音一百聲 二百五十字 天下無遺音 是吉備所作 或爲護命造 ア等經五字 緯カ等九字 今此十四音 合成爲五十 (又辨于五十字文 別有隻字解一編) (三冊本のみ) 五音五位之列次 アワヤ喉サタラナ舌ニカ牙サ歯音ハマノ二ツハ唇ノ軽重 〇吉備大臣續日本紀卷三十三曰前右大臣正二位勳二等吉備朝臣眞備 右衞士少尉下道朝臣國勝之子也靈龜二年二月從使入唐留學受業研覽 經史該渉衆藝我朝臣學生播名唐國者唯大臣朝衡二人而已天平五年歸 朝授正六位下拜大學助稱徳天皇師之受禮記及漢書恩寵甚渥賜姓吉備 朝臣累遷七歳中至從四位上右京大夫右衞士督勝寶二年有故左降筑前 守俄遷肥前守勝寶四年爲入唐副使迥日授正四位下拜大宰大貳寶字七 年遷造東大寺長官八年運籌破賊以功授從三位勳二等爲參議中衞大將 神護二年任中納言俄轉大納言拜右大臣授從二位寶龜六年十月薨時年 八十三按眞備初入唐玄宗開元四年也再入唐當玄宗天寶十一年 〇釋護命姓秦氏美州産人皇四十六世孝謙天皇天平勝寶二年生歳十七 棲南都元興寺出家淳和帝天長四年任僧正仁明帝承和元年九月示寂壽 八十五本傳元享釋書卷二載 〇韻鑑本朝傳來舊記云皇和人王八十九世龜山院文永之間南都轉經院 律師始得韻鑑於唐本文庫焉然不辨知有甚益又同時有明了房信範能達 悉曇掛錫於南京極樂院閲此書而即加和點自是韻鑑流行本邦也又和刊 書籍考卷十所載大意同之又至後奈良院享祿元年清原宣賢號環翠軒 命剞〓氏始付梓  韻鑑標註卷上 韻鑑古義卷下 泉州界浦沙門 叡龍述 大凡華人之讀文字偶爲方言俗話見轉俄頃濫本音則質之韻圖驅濫而就 正今古無殊其例親在韻會擧要卷二十五沃韻不字注若直指掌也故知字 韻書必各有韻圖如景祐集韻有〓《シ束》水切韻圖附焉南宋王宗道著切韻指玄 論附於四聲等第圖龍龕手鑑有五音圖切韻指南圖云與韓氏五音集韻互 爲體用字彙序是編以字彙爲體韻法二圖爲用近來康熈字典有四聲等韻 圖并附切音司南圖餘韻統全書圖之類今略之若斯音韻之道所以與時政 共有沿革也然有憑韻鑑一圖欲令同於新舊音者者殊不知變也蓋井蛙局 見也不足擧而議矣今按與韻鑑爲體用者隋陸法言廣韻全厥書也惜哉陸 氏韻書近世泯焉是故姑假唐韻及宋重修玉篇式易陸氏而發揮於此圖之 微旨爾幼學由此閑習韻圖之規矩則弗有讀書難字過之累又日新哉 〇反音歌 初學欲翻歸納音 隨韻須按切字處 在上者乃是切字 居下者即爲韻字 平上去入依下定 輕重清濁憑上究 切韻横對歸上字 切韻豎向留下字 切音相諧名音和 切音不協目類隔 更由憑切徃還例 總教反切成音和 〇内外轉者聲音因舌展縮而内外互轉也轉者圓囀流利爲義司馬光曰曰 轉者取唇舌牙喉四音更無第二等字唯齒音方具足外轉者五音四等都具 足矣 〇協聲韻安西劉鑑士明云梗曾二攝與通疑止攝無時蟹攝推江宕略同流 參遇用時交互較量宜又康熈字典云明攝内相同法梗曾二摂與通隨止攝 無時蟹攝推流遇略參江同宕山咸深臻兩相〓《門規》 〇入聲假借劉鑑切韻司南云咸通曾梗宕江山深臻九攝入聲全流遇四等 通攝借〓《口台》皆開合在寒山齊止借臻隣曾梗高交元本宕江邊歌戈一借岡光 一四三并二却歸山又程元初韻統全書云入聲借假法屋沃爲東冬之入聲 而魚虞尤三韻借用之覺藥爲江陽之入聲而蕭肴豪歌借用之質職物緝爲 眞文元侵之入聲而支微齊借之陌月爲唐青蒸之入聲而灰佳麻借用之屑 曷葉爲先寒鹽之入聲黠合洽爲覃咸之入聲麻借用之 〇開發收閉類經附翼援證程伊川語曰一闢一翕而平上去入備一唱一和 而開發收閉備平上去入備而萬聲生開發收閉備而萬音生又音爲母聲爲 韻音分唇舌牙齒喉聲分平上去入音辨開發收閉聲別内外八轉等是即邵 康節及程伊川之所立也若今張麟之所宗四聲分内外轉於七音別開與合 及開合音三是故曰内轉第一開音等然則如夫開發收閉非關韻鑑之所立 然國朝近世以開發收閉有配偶四聲者是未讀韻統全書以開發收閉有配 當七音之徒也不足擧評新安直圖立開口合口撮口齊齒混等諸音李嘉紹 横圖亦辨音類直圖又玉篇卷首辨十四音詩對大成立十六音各自一家所 立也近來有名合類韻鏡者未曾識得韻學要旨而輒加添削將切韻司南合 糅韻鑑以程以川之開發收閉配當韻鑑四聲盲識暗見總堪絶倒矣所謂以 程氏混張氏一失也且以七音配四聲復誤也嗚呼誑於後生咎莫大焉良可 不愼乎 〇文獻通考引宋王宗道與文之切韻指玄論日切韻者上字爲切下字爲韻 其學本出西域今其法類本韻字各歸於母幇滂至來日三十六母分爲五音 天下之音聲總于是矣切歸本母韻歸本等者謂之音和常本等聲盡汎入別 等者謂之類隔變也中國自齊梁以前此學未傳至沈約以後始以之便于文 字也 標註畢 韻鏡之書行於本邦久而未有刊者故轉 冩之訛烏而焉焉而馬覽者多困彼此不 一泉南宗仲論師偶訂諸本善不善者且 從且改因命工鏤板期其歸一以便於覽 者且曰非敢擴之天下聊備家訓而已於 戲今日家書乃天下書也學者思旃 享祿戊子孟冬初一日 正三位行侍從臣清原朝臣宣賢 右跋者正三位宣賢卿之眷末 天龍寺寶壽古溪和尚眞跡也 宋鄭漁仲著 六書七音略並韻鑑(全二册・出來) 享保十一丙午暦十一月冬至日 洛陽書林 秋田屋平左衞門      文臺屋次郎兵衞 仝梓 韻鑑古義標註補遺 界浦子 撰 此書題目原曰韻鏡終有避趙宋翼祖簡皇帝諱 敬故改名韻鑒是敬鏡同音所以避鏡爲鑑也又 有僧智覺者宗鏡録五十卷趙宋楊傑題書曰宗 鑑録亦所以避諱敬也 嘉泰三年序内補遺 [二帋左]〇竭來者來字助語之例孟子盡心上篇曰咸文王 作興曰盍歸乎來同下篇曰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 又莊子人間世篇曰其有以語我來注云來助語也 今按朝來晩來夜來之來字可思焉〇樞密者武官 專以兵機軍政爲職〇郡齋者廳事齋閣也禮部韻 曰廳聽也言聽事察訟於是矣又釋氏要覽上曰儒 中靜室謂之書齋或官員判吏靜治之處謂之郡齋 〇[四帋右]而繩引者孟子離婁下篇曰文王望道而朱之見 朱註而讀爲如古字通用又詩〓《庸邑》風君子階老篇曰 胡然而天胡然而帝又説苑云白頭而新傾蓋而故 如而古通用又郭氏佩鐫(金>角)集曰如而靡異邪也不殊 又文章軌範卷七載韓愈送李氏歸盤谷序謌云繚 而曲如徃如復予按徃如之如音而〇[四帋左]進卷先朝者 禮部韻略曰可舒卷者曰卷編次曰帙考宋史卷四 百三十六鄭漁仲傳曰所著書籍高宗紹興十九年 上之云故知以趙宋第十主高宗之時而指言先朝 也標註之説〓《不可》信用〇七音序略者鄭漁仲之通志 卷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全編此略也標註遺考〇[五帋右]天 地萬物之情者情字宜訓理乎孟子滕文公篇曰物 之不齊物之情也朱子云物之不齊乃其自然之理 也予七音略輯釋對檢之〇其來也遠也字讀爲者 如今韻圖魏晉之間自西國傳來焉故至張子儀謂 其來者遠也〇[五帋左]梵僧傳華僧續者事物紺珠卷十六 云反語晉梵僧了儀始云猶俟來哲而已 紹興三十一年之序内補遺 〇[七帋右]讀書難字過者古來解此序謂須杜甫之讀書難 字過貰酒滿壷頻詩聯者不尓特張氏屬文不約而 暗合老杜者乎所謂精語〓《シ公》襲是也唐詩僧皎然云 凡辭相發明或闇合子美湛々長江去同于湛々長 江水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同於ゆ信白雲岩際 出清月波中上此類甚多焉又經傳之文有相類者 非固出於踏襲實理之所在不約而同也左傳曰晉 韓起聘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 令知周公之徳與周之所以王也家語曰孔子適周 歴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 吾乃令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又左傳曰晉 侯疾病使〓緩爲之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 下戰國策曰扁鵲觀秦武王之病請除左右曰君之 病在耳之前目之下此竝不約而暗合也縱使今張 氏據攻杜亦知不用厥詩意矣所謂詩文家借用古 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爲妙手斯之謂乎〇載酒問人 者漢書楊雄之讚曰好事者載酒肴問奇字云〇聖 祖名者佛祖統記卷七曰天臺家第八祖左溪尊者 玄朗注云與本朝聖祖諱上下字同〇四聲者康熈 字典云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 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又元和韻譜曰音袁而 安勵而擧清而遠直而促謂之四聲或云雖師昿調 律京房改姓伯〓《口皆》之出變音管輅之察鳥語至于此 聲竟無先悟晉宋以來始有四聲之目沈約乃著其 譜論云約自謂昔日詩人累千載未及悟而獨得厥 妙義蓋以天子聖哲定於四聲遂爲千古所不易也 〇其端者標注未穩孟子古註曰端基本也〇立談 者孟子離婁曰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又文選解嘲云 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談間而封侯〇按字求音者字 彙所謂按圖誦之庶音韻著明者同又因檢反與切 之差異謂按字者自應切之義求音者暗當反之義 也〇[八帋右]毎翻(按字求音云翻乃反呼也)一字(有形之字)用切母(切調字母也是指上 字音云即以調於歸納・外聲是故稱切調字母)及助紐(助紐二音)歸納(於是求得所翻呼之 音也)三折(切母字一助豈字二歸納字一・此四字直連下則呼吸爲三折)總(切母助紐歸納 悉皆)歸(歸入)一(一行)律云或問有切韻歸納之切及反切之切 於此兩般爲字義各殊耶曰反切之切以按切爲義 按者驗診也醫家所謂望聞問切之切同史記扁鵲 傳曰不待切脉望色聽聲言病之所在云竝以驗診 爲按切者也元王珪養生主論曰大抵學診脈者如 學切字切字者母隨韻轉而韻歸於母若欲切字須 先認其三十六字母眞的則切天下之字未有不識 者〓《イ尚{1751}》或道字不正則所切皆訛矣此説可思又切韻 之切謂切母也曲云切調字母譬如和邦小鼓大鼓 之調糸隨於調糸緩急鼓聲有甲乙即是歸納字輕 重清濁依上字定者也群玉韻府云緊切字爲母是 注切母字也應知兩般切字虚實自殊矣〇庶幾者 易下繋辭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本義云庶幾近 意也又爾雅曰庶幾尚也又冀也幸也〇三山者大 明一統志九十卷内名跡之號三山者有十二處如 今張氏之三山未詳屬於何州蓋俟來哲而已予按 一統志卷六云應天府古金陵三山在應天府西南 互十七里下臨大江三峯排列故名晉王〓《シ睿》征伐呉 國至三山唐李白詩三山半落青天外是也同卷十 云常州府三山同卷二十五有廣寧三山同卷二十 六云開封府三山同卷三十一云汝寧府三山同卷 三十七云寧夏衞三山同卷四十云湖州府三山古 安吉州也同卷四十二云金華府三山同卷六十一 云徳安府三山同卷七十四云福州府三山同卷八 十云潮州府三山同卷八十二云廉州府三山餘未 詳考之 調韻指微篇内補遺 〇六書者焦氏筆乘曰伏羲命子襄爲飛龍氏造六 書黄帝時倉頡弟從而衍之耳又書史會要云伏羲 乃命飛龍朱襄氏造六書六書八卦之變也卦以六 爻而成書以六文而顯又漢書藝文志云六書謂造 字之本也師古曰文字義總歸六書故曰立字之本 於茲予嘗撰六書説其語曰 鄭樵六書略曰經術不明由小學之不振小學之不 振由六書之無傳聖人之道惟籍六經六經之作籍 文字文字之本在於六書六書不分何以見義又諧 聲品字箋云天下義理顯文字天下文字歸六書矣 夫六書者倉頡造文字然後書契始作蓋依類象形 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于竹帛謂之書書有六 義者象形指事會意諧聲假借轉注是也周禮所謂 六書也象形指重文也會意諧聲字也假借轉注文 之變也上古製字多象形故象形爲六書之首形不 可象而指事事不可指而會意意不可會而諧聲聲 無不諧五者不足而假借生焉假借借象形等四者 也轉注注象形等四者也形事意聲以爲經假借轉 注以爲緯形事意聲有限假借轉注無窮也漢書又 言四象六義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假借轉注班固意 六書四者有象可見故以象名假借轉注則隱於四 象之中而非別有字也 一曰象形者象其物形隨體而寫其跡也如田字象 四口十阡陌之制屮字象物初出有枝莖之類也 二曰指事者謂直著其事而可知也如人目爲見鼻 臭爲〓《鼻臭》兩戸相向爲門兩手齊下爲拜之類也 三曰會意者謂合文以成其義也如力由爲男女帚 爲婦人爲爲僞吏於人爲使之類也 四曰諧聲者謂根一字以定其體而附他字以調合 其聲也如江河左從水以定其體而諧聲在右鵝鴨 諧聲在左裙裳在上園圃在内之類也 五曰假借者謂本無其字因字音義而借用之也假 借借聲轉注注聲蓋假借之類不一有同音借義有 借音不借義有協音借義有借協音不借義等所謂 同音借義者如史記張耳傳云欲宿心動問曰縣名 爲何曰栢人栢人者追於人也栢音迫又借音不借 義者如五峯高不下萬木幾歴秋下音夏因尋樵子 徑偶到葛洪家子洪音紫紅之類也餘略之 六曰轉注者謂一字轉其聲而讀者是也謂展轉其 聲而注釋爲他字之用者也如惡字本善惡之惡以 其有惡也則可惡故轉爲憎惡之惡内外之内爲收 内之内之類也易疏云賁有七音義各不同觸類而 長之衰有四音齊有五音從有七音差有八音敦有 七音皆轉注之極也 説文曰轉注考是也佩鐫(金>角)集斥云考老字左回右 轉者是孟浪也謂老而下從七考字下從丐各成文 非反考爲老是則許氏不得周禮之一字數義展轉 注釋而後可通語意遂以反此作彼爲轉註自許愼 以來同意受考老爲轉注鄭玄以之而解經夾際 以之而成略遂失其本旨矣嗚呼愼旃哉 〇八體者辨書體之法也故此中不詳解也須者至 事文類聚別集十三可讀之〇[十一帋左]闔闢毫釐之聯詩人 玉屑曰大小氣炎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謂之秀傑之 氣象終不可沒東坡亦云見説騎鯨遊汚漫亦曾捫 虱話辛酸以鯨爲虱對是秀傑之氣象也〇皇頡者 書史會要云倉頡黄帝之史也亦曰皇頡姓侯剛氏 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俯察廣伏羲之文造六書是 爲古文或云倉頡制字曰古區與伏羲八卦相爲表 裏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簡上竹硬漆膩畫 不能行故頭粗尾細象蝦蟆子形故曰科斗文又曰 鳥跡書〇史籀者周太史公籀損益古文爲篆以其 名顯故謂之籀文以其官名又謂之史書因李斯小 篆興別其名曰大篆後世遂稱大篆〇[十二帋右]江左者是分 東西而爲左右也唐宣政殿前有兩省東曰門下省 左署也拾遺居焉西中書省也曰右署補缺居焉又 皇和桓武帝建於東西兩寺羅城門之左右東寺號 左大寺西寺號右大寺此竝以左目東者也〇[十二帋左]人面 之俗者文字憑漢書句義據禮記曲如標註唐詩訓 解卷五載杜甫題張氏隱居詩云遠害朝看麋鹿遊 注孟子盡心篇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 麋遊此用其意李斯傳麋鹿遊于朝此用其辭也又 張子厚西銘曰其踐形者惟肖也言横渠本以肖其 先祖之義轉而作肖天地之義而其語則用書經傳 説惟肖之字其巧妙無究而有餘味也亦此類也〇 又作諧聲圖者通志卷三十六載諧聲制字六圖一 正聲協聲同諧圖二聲音倶諧圖三音諧聲不諧圖 四一聲諧二音圖五一音諧二聲圖六一音諧三聲 圖予七音略輯釋備載之標註先遺考〇嗚呼其者 已上七音略之語嗚呼已下張氏之辭也〇〓《敖耳》牙者 言語不平易也又韓文注云〓《敖耳》牙難澁貌〇[十三帋右]亦猶琴 始五絃等通志曰觀今七音韻鑑出自西國應琴七 絃天籟所作故從衡正倒展轉成音無非自然之文 極是精微不比韻書但平上去入而已七音之學學 生不可不究〇故曰者孟子梁惠王篇云故曰仁者 無敵朱子云仁者無敵蓋古語也〇[十三帋左]惟舌與齒逓有徃 來不可主夫一者是於反切曷(別有反切傳授・切紙二十二條)設正 齒舌上音徃來之名目本據也〇[十五帋右]若來字則先舌後 齒等如今和邦呼字須音讀肴悉皆唐音以訓讀字 者刀和國音也然則此方字音昔日所傳習之唐音 也至今歴年舊故字音展轉而稍有殊於始者雖然 盡知爲唐音焉如來日二字于今不變傳習而唐音 存者也以來字先舌後齒與日之先齒後舌音韻不 易唐讀可知也〇通五音者算法統宗云通會同其 數也 字母括要圖内補遺 〇[十六帋左]三十六字母之説予七音略輯釋審辨之須者徃 披〇助紐者謂助紐歸納音也字母爲上字助紐 字爲下字而呼出歸納音也〇唇音三位輕音呂維 祺日月燈曰開唇而送聲以出謂之輕又以輕唇止 有三等字耳又劉士明切韻司南云日非三等外全 無又劉氏所立輕重交互切例者於唇音三位輕字 設之也又標註所引用輕唇十韻詩可思之〇〓《女聯》字 切身不成字也如標註辨之今詳梵文對譯切身趙 官光設文長箋卷七曰〓《魚去》字以去魚切字即其符也 譯人於梵具華缺諸字取華文二體合寫令人自得 其讀名曰切身予按漢字之不成字有音無字標註 所謂〓《女聯》字是也凡梵文對譯之切身由來倣於華人 離合字法又自六書諧聲字格作造者也故鄭氏六 書略曰章貢之水後人合而爲〓《章貢》(音紺)荒昏二義元 次山謚隋煬帝合而爲〓《昏荒》(音荒)〓《高邑》火各反本一名離 而爲高邑城者漢光武也又玉篇云娘女良切字彙 云鮎魚占反亦同大抵如是離合字之本據也又梵 文不成字無音非字也悉曇十八章第九至第十四 毎章有無音非字之不成字一字之類也凡梵文反 切之樣隨形成聲而長不同漢字也 〇疑喩徃來不阿加同用之講辨謂疑喩徃來ハ牙 音ノ字ト喉音ノ字ト各別ナルモノガ訛音ノ濁 ニテ遞ニマギレル處ガ疑喩徃來也又匣喩相通 ハ元來一字ノ内ニアイウエヲ及カキクケコ二 音具テアルモノガ時ニヨリテ互ニ音ノアラハ ルゝ處ガ阿加同用也故喉舌唇三處ヲ以サバク ニハ阿加同用ト云疑喩徃來トナル音ハ此阿加 同用一收凾又五處ト開處ニ疑喩徃來現ルゝ也 此寸阿加同ト疑喩徃來トワカレテ2ツトナル 疑喩徃來之字例 外(グワイ・ウイ)銀(ギン・イン)韈(シタグツ・シタウヅ)(ハナゴ・ハナヲ)加 此疑喩ハ濁音カラ徃來スル也 匣喩相通之字例 鞋(カイ・アイ)囘(クワイ・ウイ)會(クワイ・エ)和(クワ・ヲ) 下(カ・ア)杏(キヤウ・アン) 如是阿加同用ハ清音カラモ濁音カ ラモ通用ス 又呼域反洫於武反〓〔人區〕之類竝清音ノアカ同也 疑喩徃來有法應非阿加同用法由清濁音混雜通 用故因猶如泥日孃日徃來同喩 阿加同用應非疑喩徃來宗以一字有二音通用故 因猶如ハマタナ同用喩 〇正齒音舌上音通者音韻日月燈曰音抵齒而出 舌稍用事者正齒也故正齒照穿床三音與舌上知 徹澄三音相類也 〇曉匣二母非全喉音之訣 唇 參宮參羽 〓風呂反音許(荊氏五音集韻之説) 又文獻通考云喉唇音 宮羽異説今人罔知 溪 野馬跳澗法虚去魚反(劉士明澄鑑論・圖所載之反例) 唇 鶴(音福)鹿(音祿)壽(觀壽老人之畫像加鶴鹿・二物者世呼?福祿壽今 擧・之)韻統全書云宮音有與 羽音通用字是也 見 倉頡篇之字韻統全書云倉頡篇字牙 音見及喉音匣二母多相 諧也又漢書以喪服之大 功小功作大紅小紅是須 見下匣下音通也并韻鑑 序作所謂洪コ通呼之説 亦此類也 今按右數例暗合張子儀所謂雙飛之格然則此曉 匣一雙字母且雖置喉音内而非喉音是故宜謂雙 非乎蓋飛字非微反與非同音也琅ヤ代醉編云飛 博物志作非又云飛陶唐其孰能若是云故知雙飛 者張氏一家所立而他韻書未在品目也又按撮詩 聯之膾炙于人口者而以設於獨立雙飛之名乎可 謂張氏好雅者也唐人權徳輿詩落花人獨立微雨 燕雙飛白居曷亦云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之類 詩章在人口者也 〇影喩清濁按五音集韻喉音分淺深謂曉匣影下 爲淺音喩下爲深音蓋是影下淺音謂以輕呼爲清 喩下深音謂以重呼爲濁音也  歸字例篇内補遺 〇歸字例者歸納字之凡例也標註未穩〇歸釋音 字者歸依也言依音釋字也〇或問反切之切紙所 謂二圍一音之法與音和位不同差別如何辨曰音 和位反同與二圍一音由有動靜之違而各得名也 音和位不同在複單兩處而所論也謂複行ハ一ト 四二ト三位ニオヰテ論之單行モ一四二三トカ 又一ト三二ト四ニヲイテモ論之必竟位殊ニ〆 而音同也反出タル處其侭ニ〆不動ニヨツテ得 名也又二位同音ハ單行ニノミ立也同音ノ位ハ 一ト二三ト四ニオヰテ言之是亦位殊音同而反 出タル處ヲ動ニヨツテ得名也〇凡歸難字等已 下ハ韻鑑四十三圖ヲ活用スベキ旨南ノ説也歸 依也〇〓字千竹反ト云假名ハ〓字ヲ促ノ音ト 讀得テ已後ノ反ナリ始ヨリ千竹反ト不知ニヨ リ取用嵩字ノ作法ニワタルナリ故今如〓字等 ト云深意可酌之(蓋千竹反ノ三字ハ注ノ詞トミ・ルヘシ本文トナスハ不可ナリ) 上聲去音篇内補遺 凡華人以平側呼字至上聲多清濁相犯蓋毎韻上 聲濁行竝當呼爲去聲然恐於上去二聲不分明而 專以濁行字呼爲上聲則混成清音也如東同皆繼 以董聲刀陶皆繼以倒聲之類也故古人制韻間 取世俗尋常呼爲去聲之字參入上聲者是正欲使 人有所辨此非呼作清音之地正可爲濁音之行而 已所謂參入之字如一董韻有動字三十二皓韻有 道字之類矣然或者不知其所以徒泥韻書分爲四 聲(韻書分四聲者欲使・平上去入有分界也)縱令是混清濁亦何可呼作 去聲乎至上聲濁行多例第二側聲(今按疑有誤字・暫附管見以俟 來哲蓋二側改易一・行者焉乃指清行也)讀之此殊不知風土令然之變 也然則至於上聲濁行呼爲去聲亦宜矣若果爲如 或者所言然則清濁淆亂以濁音之士呼爲清音之 史可乎言不可也  韻圖之補遺 日百燈曰按内外之分以第二等字論也二等別母 無字惟照二有字謂之内以字少拘于照之内也二 等各母倶有字謂之外以字多出于照之外也又云 二等屬發故謂之外三等屬收故謂之内 同曰按開合者張口呼之則爲開其聲單而朗合口 呼之則爲合其聲〓而渾蓋使讀者知逢開切開口 字逢合切合口字然亦須知開爲合之開合爲開之 合方得開合相因之妙餘倣此 同曰按見一係牙音第一位字屬開見二係牙音第 二等字屬發見三屬收見四屬開上二位其聲麁而 洪下等其聲細而〓其溪群端已下諸母倶倣此凡 一二三四等各有平上去入亦有音而無字者則缺 之 韻鑑古義傳授之辨 或有問於予曰韻鑑曷爲而作耶予應之曰大凡諸 氏百家之書籍ノ中ニ文字ノ義理ノマギラハシ キ處ヲ讀タガワスマジトテ反切ト云モノヲソ レソレニ付置ヌ其反切ノ音ノイワンヲ導ガ韻 鏡ノ所詮ナリ蓋反切ハ何ノ世何人ガコシラヘ タルゾト尋ニ魏祕書即孫叔然ヲ始トス厥説顏 氏家訓又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或困學紀聞ノ内ニ 載テ炳然ナリ總〆反切音ト云モノハ和邦ニ所 謂文字ノ假名ツケトシルベシ又中華ニ孫叔然 以前ニモ文字ニ假名ツケシタルコトアリ其ハ 反音トハイワズ譬況假借ト云テ證字音タリ其 例ハ漢劉熈ガ釋名ニ所謂日實也月〓也之類ナ リ故曰釋名白虎通依聲寓義ト云リ然ニ此比況 假借ノカナツケ音ハ固聖經賢傳ノ語ニ原リ既 中庸曰仁者人也義者宜也ト云リ仁字音人而仁 ノ字義ヲ云又義ノ字音宜而義ノ字訓ヲ云又易 言乾健也坎陷也離麗也晉進也之類カズカズ此 格式アルハ皆上代ハカナツケ音ヲ以直ニ其字 ノ義理ヲ訓タルモノ也然ニ我邦近代ノ儒家聖 賢ノ説ヲ講スルトキ此訣ヲツクサヌハ殘念ナ リ是固韻學ニウトキイワレ也サラナガラ世上 流布ノ名乘切ヲカタル韻鏡ハ無益ノ學問ナリ 古義正統ノ韻鏡ニヨツテ學トキハ書ヲ讀時ニ 人シラヌ意味ヲ校得ナリ韻學ニ心ヲ用ハ遂ニ 冷暖自知スルコトアラン又考ニ比況假借シテ 文字ヲ讀ヲボヘタルトキヨリ俚俗ノ間ニ今ノ 反音トカハラヌ事アリシカレトモ世人文字ヲ 讀ニ益アルコトヲシラズ爰ニ一二ノ例ヲ擧テ イハゝ耳ノ字ハ而已反〓ノ字ハ不可反諸ノ字 ハ之於反盍ノ字ハ可不反ノ類イクラモアリ其 説明毛晉津逮祕書又百川學海又琅ヤ代醉編或 説郛卷二十三等詳ニ載タリ又鄭漁仲ハ是ヲ急 漫聲トナヅケテ通志卷三十五ニ載此等ノ説ヲ ミレバアナガチ孫叔然始テ反切ツクレルニア ラズ特古人ノ意ヲ發明潤飾シテシカト文字ノ 假名ツケニキワメタルマデトシラルゝナリ至若 上古ニ倉頡ノ建立アリシ六書中ノ諧聲ノ法ヲ 即反切音ノ根原ニトリテ三皇五帝ノ時代ニ推 原コトナレバ假ニモ經傳ヲ讀者不可不學也蓋 予所傳授之韻學ノ主意如此博雅君子更可補闕  享保丙辰秋 漣窩 河野通清 書   [巣〓軒]印  [産界浦]印 古義標註補遺終 小詩一律以擬跋 漣窩 蝸涎鳥跡入毫後 變化百千音日生 曹魏始通反切語 蕭梁終達昇降聲 弄花春院奇文散 掬水秋江巴字成 到處渾知經緯在 結繩未畫復云明 元文三載戊午三月吉旦 皇都書肆 文臺屋次郎兵衞      秋田屋平左衞門 同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