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序 樂府作而聲律盛自漢以來然矣魏晉隋 唐體製不一音調亦異徃徃於文雖工於 律則弊宋代作者如蘇子瞻變化不測之 才猶不免製詞如詩之〓若周邦彦姜堯 章輩自製譜曲稍稱通律而詞氣又不無 卑弱之憾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 末國初雖詞多慷慨而音節則爲中州之 正學者取之我朝混一以來朔南曁聲教 士大夫歌詠必求聲凡所製作皆足以 鳴國家氣化之盛自是北樂府出一洗東 南習俗之陋大抵雅樂之不作聲音之學 不傳也久矣互方言語又復不類呉楚傷 於輕浮燕冀失於重濁秦隴去聲爲入梁 益平聲似去河北河東取韻尤遠呉人呼 饒爲堯讀武爲姥説如近魚切珎爲丁心 之類正音豈不誤哉高安周徳清工樂府 善音律自著中州音韻一帙分若干部以 爲正語之本變雅之端其 以聲之清濁 定字爲陰陽如高聲從陽低聲從陰使用 字者隨聲高下措字爲詞名有攸當則清 濁得宜而無〓犯之患矣聲之上下分 韻爲平仄如入聲直促難諧音調成韻之 入聲 派三聲誌以黒白使用韻者隨字 陰陽置韻成文各有所協則上下中律而 無拘拗之病矣是書既行於樂府之士豈 無補哉又自製樂府若干調隨時體製不 失法度屬律必嚴比字必切審律必當扶 字必精是以和於宮商合於節奏而無宿 昔聲律之弊矣余昔在朝以文字爲識樂 律之事毎與間之嘗恨世之儒者薄其事 而不究心俗工執其藝而不知理由是文 律二者不能兼美毎朝會大合樂樂署必 以其譜來翰苑請樂章唯呉興趙公承旨 時以屬官所撰不拗自撰以進并言其故 爲延祐天子嘉賞焉及余備員亦稍爲〓 括終爲樂工所〓不能如呉興時也當是 時苟得徳清之爲人引之禁林相與討論 斯事豈無一日起余之助乎惜哉余還山 中〓且廢矣徳清留滯江南又無有賞其 音者方今天下治平朝廷將必有大製作 興樂府以協律如漢武宣之世然則頌清 廟歌郊〓〓和平正大之音以〓揚今日 之盛者其不在於諸君子乎徳清勉之 前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書 高安周徳清通聲音之學工樂章之詞嘗 自製聲韻若干部樂府若干篇皆審音叱 達詞成章以協律所謂詞律兼優〓青原 〓事君子有繍梓以廣其傳且徴予序予 謂孫呉時有周公瑾〓善音律故時人有 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宋季有周清眞〓善 樂府故時人有美誠〓妙詞之稱今徳清 兼二者之能而皆本於家學如此予故表 諸其端方翰林學士歐陽玄序 青原蕭存存博學工於文詞毎病今之樂府有遵音調 作者有増襯字作者有陽春白雪集徳勝令花影壓 重簷沈煙梟繍簾人去青鸞杳春〓酒病〓眉尖常 瑣傷春怨〓々々々的來不待〓繍唱爲羞與怨字同 押者有同集殿前歡白雪か二段倶八句白字不能 歌者有板行逢雙不對襯字尤多文律謬而指時 賢作者有韻脚用平上去不一一也唱得者有句中 用入聲不能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無 所守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張漢英以其説問作詞之 法於予予曰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 語必宗中原之音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令時其盛 則自〓紳及閭閻歌咏者衆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 製作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 韻促音調觀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補於世其難則有 六字三韻忽聽一聲猛驚是也諸公已矣後學莫及何 也蓋其不悟聲分平仄字別陰陽夫聲分平仄者謂 無入聲以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也作平者最爲緊切 施之句中不可不謹派入三聲者廣其韻耳有才者本 韻自足矣字別陰陽者陰陽字平聲有之上去倶無 上去各止一聲平聲獨有二聲有上平聲有下平 聲上平聲非指一東至二十入山而言下平聲非指一 辨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輩爲廣韻平聲多分爲上 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聲字字倶有上平下 平之分但有有音無字之別〓非一東至山皆上平一先 至咸皆下平聲也如  二字之類 字下平聲屬陰  字上平聲屬陽陰者即下平聲陽者即上平聲試 以 字調平仄又以 字調平仄便可知平聲陰陽字 音又可知上去二聲各止一聲倶無陰陽之別矣且上去二 聲施於句中施於韻脚無用陰陽惟慢詞中僅可曳 其聲爾此自然之理也妙處在此初學者何由知之乃作 詞之膏肓用字之骨髓皆不傳之妙獨予知之屡嘗〓 其聲病於桃花扇影而得之也吁考其詞音者人人能 之究其詞之平仄陰陽者則無有也彼之能遵音調而 有協音俊語可與前輩〓〓所謂成文章曰樂府也 不遵而増襯字名樂府者自名之也徳勝令繍字怨字殿 前歡八句白字者若以繍字是珠字誤刊則煙字唱作去 聲爲沈宴梟珠簾皆非也呵呵〓々者何等語句未聞 有如此平仄如此聞合韻脚徳勝令亦未聞有八句殿前 歡此自己字之開合平仄句之對偶短長倶不知而又妄編 他人之語奚男以知其〓〓歟嗚呼言語可不究乎以板 行謬語而指時賢作者皆自爲之詞將正其己之是影 其巳之非務取媚於市井之徒不求知於高明之士能不 受其惑者幾人哉使眞時賢所亦不足爲法取之 者之罪非公器也韻脚用三聲何者爲是不思前輩 某字某韻必用某聲却云也唱得乃文過之詞非作者 之言也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去上而上去者諺云〓折 〓子是也其如歌姫之喉咽何入聲於句中不能歌者不 知入聲作平聲也歌其字音非其字者合用陰而陽陽 而陰也此皆用盡自己心徒快一時意不能傳久深可〓哉 深可憐哉惜無有以訓之者予甚欲爲訂〓之文以正其語 便其作而使成樂府恐起爭端矧爲人之學乎因重張 之請遂分平聲陰陽及撮其三聲同音兼以入聲派 入三聲如〓字次本聲後葺成一〓分爲十九名之曰中 原音韻併起例以遺之可與識者道是秋九日高安挺 齋周徳清自序 世之共稱唐詩宋詞大元樂府誠哉 學唐詩者爲其中律也學宋詞者止 依其字數而填之耳學今之樂府則 不然儒者毎薄之愚謂迂闊庸腐之 資無能也非薄之也必若通儒俊才 乃能造其妙也其法四聲無入平有 陰陽毎調有押三聲者有各押一聲 者有四字二韻六字三韻者皆位置 有定不可倒置而逆施愈嚴密而不 容於忽易雖毫髮不可以間也當其 歌詠之時得俊語而平仄不協平仄 協語則不俊必使耳中〓聽紙上可 觀爲上太非止以填字而已此其所 以難於宋詞也國初混一北方諸俊 新聲一作古未有之實治世之音也 後之不得其傳不遵其律襯〓字多 於本文開合韻與之同押平仄不一 句法亦粗而又妄亂板行某人號即 某人名分之爲二甲之詞爲乙之作 以此太多感東道而欲報者非詞人 而有爵併取之列名於諸俊之前 公乎私乎詞乎爵乎徒惑後人皆不 得其正遺山有云羸〓老〓之味也 高安友人周徳清觀其病焉編葺中 原音韻併起例以〓〓之余因〓其 著作悉能心會但無其筆力耳乃正 人語作詞法其可祕乎毋使如陽春 白雪徒稱寡和而有不傳之嘆也矧 吾吉素稱文郡非無賞音自有樂府 以來歌詠者如山立焉未有如徳清 之所述也予非過言爭壽諸梓以廣 其傳與知音者共之未必無補於將 來青原羅宗信序 余勳業相門貂蝉滿座列伶女之國色歌名公 之俊詞備嘗見聞矣如大徳天壽賀詞普天樂 之鳳凰朝麒麟見明君天下大徳元年萬乘尊 諸王宴四海安然朝金殿五雲樓瑞靄祥煙群 臣頓首山呼萬歳洪福齊天音亮語熟渾厚宮 樣黄鐘大呂之音也跡之江南無一二焉吾友 高安挺齊周徳清以出類拔萃通濟之才爲移 宮換羽製作之具所編中原音韻併諸起例平 分二義入派三聲能使四方出語不偏作詞有 法皆發前人之所未嘗發者所作樂府囘文集 句連環簡梅雪花諸體皆作今人之所不能作 者略擧囘文畫家名有數家嗔人門閉却時來 問皆徃復二意夏日詞蝉自潔其身螢不照他 人有古樂府之風紅指甲詞朱顏如退却白首 恐成空有言外意俊語有合掌玉蓮花未開奚 靨破香腮切對有殘梅千片雪爆竹一聲雷雪 非雪雷非雷佳作也長篇短章悉可爲人作詞 之定格贈人黄鐘云篇篇句句靈芝字字與人 爲樣子其亦自道也以余觀京師之目聞雅樂 之耳而公議曰徳清之韻不獨中原乃天下之 正音也徳清之詞不惟江南實當時之獨歩也 然徳清不欲矜名於世青原友人羅宗信能以 具眼識之求〓諸梓噫後輩學詞之福耳西域 拙齋瑣非復初序 中原音韻目録 一東鐘  二江陽 三支思  四斉微 五魚模  六皆来 七眞文  八寒山 九桓歓  十先天 十一蕭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車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尋 十八監咸 十九廉繊 中原音韻後序 泰定甲子秋予既作中原音韻併起例以遺 青原蕭存存未幾訪西域友人瑣非復初讀 書是邦同志羅宗信見〓携東山之妓開北 海之樽英才若雲文筆如槊復初擧杯謳者 歌樂府四塊玉至彩扇歌青樓飮宗信止其 音而謂予曰彩字對青字而歌青字爲晴吾 〓其音此字合用平聲必欲揚其音而青字 乃抑之非也畴昔嘗聞蕭存存言君所著中 原音韻廼正語作詞之法以別陰陽字義其 斯之謂歟細詳其調非歌者之責也予因大 笑越其席將其鬚而言曰信哉吉之多士而 君又士之俊者也嘗遊江海歌臺舞〓觀其 稱豪傑者非富即貴耳然能正其語之差顧 其曲之誤而以才動之之音鮮矣哉語未訖 復初前驅紅袖而白同調歌曰買笑金纏頭 錦則是矣乃復嘆曰予作樂府三十年未有 如今日之遇宗信知某曲之非復初知某曲 之是也擧首四顧 山之色鷺諸之波爲之 改容遂捧巨觴於二公之前口占折桂詞一 〓煩皓齒歌以送之以報其能賞音也曷當 盡携音韻的本併諸起例以歸知音調曰宰 金頭黒脚天鵝客有鐘期座有韓娥吟既能 吟聽還能聽歌也能歌和白雪新來較可放 行雲飛去如何醉睹銀河燦燦蟾孤點點星 多歌既畢客醉予亦醉筆亦大醉莫知其所 云也挺齋周徳清書 中原音韻(正語之本・変雅之端)             高安挺齋周徳清輯 《本文略》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一音韻不能盡收廣韻如〓〓之〓〓駕之〓  〓〓之〓〓〓之〓字之類皆不可施於詞  之韻脚毋譏其不備 一〓〓呼爲〓堅泉堅堅而始流可乎陶淵明  呼爲陶烟明魚躍 煙可乎一堆兒爲一醉  (平聲)兒捲起千醉(平聲)雪可乎羊尾子爲羊椅子  呉頭楚椅可乎來也未爲來也異辰巳牛異  可乎此類未能從命以待士夫之辨  一余與清原曾玄隱言世之有呼屈原之屈爲  屈伸之屈字同音非也因注其韻玄隱曰嘗  聞前輩有一對句可正之投水屈原終是屈  殺人曾 人何曾明矣 一平上去入四聲音韻無入聲派入平上去三  聲前輩佳作中間備載明白但未有以集之  者今撮其同聲或有未 與我同志改而正  諸 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作  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 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如 字次本韻後使  黒白分明以別本聲 來庶使學者有才者  本韻目足矣 一平聲如尤侯韻浮字否字阜字等類亦如        平上去字下以別本聲外來   不 立 一中原音韻的本内平聲陰如此字陽如此字  蕭存右欲〓梓以啓後學値其早逝泰定甲  子以後嘗寫數十本散之江湖其韻内平聲  陰如此字陽如此字陰陽如此字夫一字不  屬陰則屬陽不屬陽則屬陰豈有一字而屬  陰又屬陽也哉此蓋傳寫之謬今既的本刊  行或有得余墨本者幸毋譏其前後不一 一分別陰陽二義熟看諸序 一東鐘韻三聲内轟字許與庚青韻出入通押 一音韻内毎空是一音以易識字爲頭止依頭 一字呼吸更不別立切脚 一漢書東方朔滑稽字讀爲骨金日〓日字  讀爲密諸韻皆不載亦不敢擅收況不可押  於韻脚姑録以辨其字音耳 一漢書曹大家之家字讀爲姑可押然諸韻不  載亦不敢擅收附此以備採取 一廣韻入聲緝至乏中原音韻無合口派入三  聲亦然切不可開合同押陽春白雪集水仙  子壽陽宮額得魁名南浦西湖分外清横斜  疎影窓間印惹詩人説到今萬花中先綻瓊 英自古詩人愛騎驢踏雪尋凍在前村開合 同押用了三韻大可笑焉詞之法度全不知 妄亂編集枚行其不恥者如是作者緊戒 一逐一字解註中原音韻見行刊〓 一齊微韻璽字前輩〓王莽傳奇與支思韻通 押 一有客謂世有稱徃爲網桂爲寄羨爲選到爲 豆叢爲從此乃與稱陶渕明之渕字爲煙字 之所同也 一毫州友人孫徳卿長於隱語謂中原音韻三 聲乃四海所同者不獨正語作詞夫曹娥義 社天下一家雖有謎韻學者反被其誤半是 南方之音不能施於四方非一家之義今之 所編四海同音何所徃而不可也詳禪得之 字字皆可爲法余曰嘗有此恨切謂言語既 正謎字亦正矣從葺音韻以來毎與同志色 猜用此爲則平上去本聲則可但入聲作三 聲如平聲伏與扶上聲拂與斧去聲屋與誤 字之類倶同聲則不可何也入聲作三聲者 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毋以此爲比當以 呼吸言語還有入聲之別而辨之可也徳卿 曰然 一歡娯之娯(廣韻音愚)四海之人皆讀爲呉提〓之 〓(廣韻音西)四海之人皆讀爲斯有〓之者謂讀 白字依其邊傍字音也犂牛之子〓目角之 〓字(廣韻息營切音星)而讀爲辛却依其邊傍字音 〓之者而不〓之蓋知其彼之誤而不   之謬前       象形江河諧聲止 戈爲武如此     字依傍有呉斯讀 之又何害於義理豈不長於傍是辛而讀爲 星字之音乎 一余嘗於天下都會之所聞人間通濟之言世 之泥古非兮不達時變者衆呼吸之間動引 廣韻爲證寧甘受鴃舌之〓而不悔亦不思 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紳講論治道及 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 非中原之音不爾止依廣韻呼吸上去入聲 姑置未暇〓述略擧平聲如靴(許戈切)在戈韻 車邪遮嗟却在麻韻靴不協車車却協麻元 〓鴛言〓焉倶不協先却與魂痕同押煩翻 不協寒山亦與魂痕同押靴與戈車與麻元 與煩煩與魂其音何以相着佳街同音與皆 同押不協〓々却與灰同押灰不協揮杯不 協碑梅不協〓雷不協羸必呼梅爲埋雷爲 來方與〓協如此呼吸非鴃舌而何不獨中 原盡天下之人倶爲ビ海之音可乎切聞 大學中庸乃禮記中語程子取爲二經定其 闕疑如在親民之親字當作新字之類是也 聖經尚然況於韻乎合於四海同音分豁而 歸併之與堅守廣韻方 之徒轉其喉舌換 其齒牙使執而 變   腐之 皆爲通 儒道聽 説輕 市〓之子悉爲才子矣  曰若非諸賢公論如此區區獨力何以爭之 一依後項呼吸之法庶無之知不辨王楊不分 及諸方語之病矣 東鐘 宗有〓 松有〓 龍有篭 濃有膿 隴有槞 送有訟 從有綜 江陽 〓有〓 桑有雙 倉有窓 糠有腔 〓有粧 楊有王 杭有降 強有狂 藏有床 〓有爽 網有徃 讓有釀 葬有状 唱有丈 〓有傍 支思 絲有師 死有史 齊微 知有之 癡有〓 恥有齒 世有市 智有志(以上三聲係與支思分別) 〓有杯 紕有〓 迷有梅 脾有裴 米有美 妣有彼 謎有媚 閉有避(以上三聲本聲自相分別) 魚模 蘇有疎 粗有初 呉有胡 〓有雛 祖有阻 櫓有弩 素有數 措有助 猜有差 災有齋 才有柴 〓有〓 海有駭 採有〓 凱有楷 太有丈 〓有〓 賽有晒 眞文(與庚青分別) 眞有貞 因有英 申有升 嗔有稱 欣有興 新有星 賓有氷 君有〓 榛有筝 〓有生 薫有兄 〓有〓 温有〓 奔有崩 巾有驚 親有青 恩有〓 噴有烹 〓有亨 津有精 昏有轟 隣有靈 貧有平 民有明 仁有仍 〓有瓊 勤有〓 門有萌 銀有贏 盆有棚 塵有成 秦有情 雲有榮 神有繩 痕有莖 〓有寧 魂有横 緊有景 引有影 〓有砿 〓有烱 〓有整 閔有茗 侭有井 允有永 敬有近 印有映 訓有迥 鎭有正 運有詠 鬢有病 吝有〓 愼有聖 信有性 盡有淨 〓有興 〓有稱 〓有〓 悶有孟 混有横 襯有〓 寒山 珊有山 殘有孱之 〓有盞 散有〓 桓歡 完有〓 宦有關 慢有〓 患有緩 慣有〓 先天 年有〓 〓有〓 羨有旋 蕭豪 包有褒 飽有保 爆有抱 造有造(上音〓下音操) 歌戈 鵞有訛 和有何 過有箇 薄有箔 家麻 査有〓 馬有麼 罷有怕 車遮 爺有〓 也有雅 夜有亞 庚青(與眞文分分) 尤侯 〓有〓 走有〓 〓有〓 〓有痩 奏有皺 侵尋 針有眞 金有斤 侵有親  有申 森有〓 〓有嗔 音有  心有辛 〓有欣 林用隣 壬有  尋有信 吟有寅 琴有勤 沈有陳 〓有神 稔有忍 審有〓 錦有緊  有〓 飮有引 朕有鎭 甚有腎 任有認 禁有近 蔭有印  有信 浸有進 監咸 菴有 貪有灘 〓有〓 南有難咸有閑 藍有闌 談有壇 岩有顏 感有捍 覽有懶 膽有〓 〓有坦 減有簡 〓有侃 斬有盞 勘有看 〓有幹 憾有漢 淡有旦 陷有限 濫有爛 〓有綻 鑑有澗 暗有按 探有炭 廉纖  有氈 兼有堅 〓有煙 纖有先 僉有千 〓有〓 尖有煎 〓有顛 謙有牽 添有天 〓有涎 〓有虔 簾有連 粘有年 甜有田 髯有然 〓有纏 鹽有延 濳有前 嫌有賢 瞼有輦 染有〓 掩有偃 檢有〓 險有顯 〓有展 閃有〓 〓有〓 點有典 〓有〓 艷有硯 缺有〓 店有〓 念有年(去聲)劍有見 僣有箭 〓有〓 占有戰 看岳王傳 披文握武建中興廟宇載青史圖書功成却被權 臣妬正落奸謀閃殺人望〓節中原士夫〓殺 人棄丘陵南渡〓輿錢塘路愁風怨雨長是洒 西湖 韓世忠 安危屬君立勤王志節比〓漢功勳臨機料敵 存威信際會風雲似〓地盡忠勇匡君報本也 消得坐都堂秉笏垂閑評論中興宰臣萬古 揖清芬 〓國賊秦桧 官居極品欺天〓主賎土輕民把一場和議爲 公論妬害功臣通賊虜懷奸〓君那些兒立朝 堂〓義依仁英雄恨使飛雲幸存那裏有南北 二朝分 張俊 謀渕略廣論兵用武立國安邦佐中興一代賢 明將〓生來險幸如狼蓄禍心奸私放黨附權 臣構陷忠良朝堂上把一箇精忠嶽王屈死葬 錢塘 一泰定甲子秋復聞前章餘論四海之人皆稱 父(去聲)母(爲姥音)廣韻父(扶雨切上聲)母(在有韻)婦(亦在有韻) 卦(古賣切)與怪通副富( 救切在有 韻)道士呼爲討死 之類楷平聲之所論也入聲以平聲次第調 之互有可調之音且以開口陌以唐内盲至 徳以登五韻閉口緝以侵至乏以凡九韻逐 一字調平上去入必須極力念之悉如今之 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考自漢魏無製韻 者按南北朝史南朝呉晉宋齊梁陳建都金 陵齊史沈約字休文呉興人將平上去入  韻仕齊爲太子   武時爲尚書僕射詳 約製韻之意寧忍弱其本朝而以敵國中原 之音爲正耶不取所都之内通言却以所生 呉興之音蓋其地隣東南海角び浙之音無 疑故有前病且六朝所都江〓之間緝至乏 倶無閉口獨浙有也以此論之止可施於約 之郷里矣又以史言之約才如此齊爲史職 梁爲大臣孰不行其聲韻也歴陳陳亡流入 中原自隋至宋國有中原才爵如約者何限 惜無有以辨約之韻乃び浙之音而製中原 之韻者嗚呼年年依樣畫〓蘆耳南宋都杭 呉興興切隣故其戲文如樂昌分鏡等類唱 念呼吸侑如約韻昔陳之後庭花曲未必無 此聲也總亡國之音奚足爲明世法惟我  聖朝興自北方五十餘年言語之間必以中 原之音爲正鼓舞歌頌治世之音始自太保 劉公牧庵〓公疎齊盧公輩自成一家今之 所編得非其意乎彼之沈約不忍弱者私意 也且一方之語雖渠之南朝亦不可行況四 海乎予生當混一之盛時恥爲亡國搬戲之 呼吸以中原爲則而又取四海同音而編之 實天下之公論也余日晦庵有云世無魯連 子千載徒悲傷信矣 明古字 《中略》 一略擧釋疑字樣 《中略》 樂社共三百三十五章 《中略》 凡作樂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謂之樂府如無文 飾者謂之俚歌不可與樂府共論也又云作 樂府切忌有傷於音律且如女眞風流體等 樂章皆以女眞人音聲歌之雖字有舛訛不 傷於音律者不爲害也大抵先要明腔後要 識譜審其音而作之庶無劣調之失而知韻 造語用事用字之法名人詞調可爲式者併 列于後 一作詞十法 知韻(無入聲止有平上去三聲) 平聲韻有陰有陽入聲作平聲倶屬陽) 上聲(無陽無陰入聲作上聲亦然) 去聲(無陰無陽入聲作去聲亦然) 造語 可作 樂府語 紬史語 天下通語 未造其語先立其意語意倶高爲上短章 辭既簡意欲盡長篇要腰腹飽滿首尾相 救造語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則迂不文則 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觀又〓聽格 調高音律好襯字無平仄穩 不可作 俗語 蠻語 謔語 〓語 市語 方語(各處郷談也) 書生語(書之紙上詳解方曉歌則莫知所云) 〓〓語(諷刺古有之不可眞述・託一景託一物可也) 全句語 短章樂府務頭上不可多用全句還是自 立一家言語爲上全句語者惟傳奇中務 頭上用此法耳 拘肆語 不必要上紙但只要好聽俗語謔語市語 皆可前輩云街市小令唱尖新茜意成文 章曰樂府是也樂府小令兩途樂府語可 入小令小令語不可入樂府 張打油語 吉安龍泉縣氷〓米倉有于志能號無心 者欲縣官利塞其口作水仙子示人自謂 得意末句云早難道水米無交觀其全集 自名之曰樂府悉皆此類士大夫評之曰 此乃張打油乞化出門語也敢曰樂府作 者當以爲成 雙聲疊韻語 如故國觀光君未歸是也夫樂府貫在音 律〓亮何乃反入艱難之郷此體不可無 亦不可專意作而歌之但可拘肆中白念 耳 六字三韻語 前輩周公攝政傳奇太平令云口來豁開 兩腮西廂記麻郎公云忽聽一聲猛驚本 宮始終不同韻脚倶用平聲若雜一上聲 便屬第二著皆於務頭上使近有折桂令 皆二字一韻不分務頭亦不能喝采全淳 晟巳若不淳則句句急口令矣所謂畫虎 不成反類犬也殊不知前輩止於全篇中 務頭上使以別精粗如衆星中顯一月之 孤明也可與識者道 語病 如達不達主母機有答之曰燒公鴨亦可 似此之類切忌 語澁 句生硬而平仄不好 語粗 無細膩俊美之言 語〓 謂其言太弱既庸且腐又不切當鄙〓小 家而無大氣象也 用事 明事隱便隱事明使 用字 切不可用 生硬字 太文字・太俗字 襯〓字 套數中可摘爲樂府者能幾毎調 多則無十二三句毎句七字而止却用 襯字加倍則刺眼矣〓有人作出協音 俊語無此節  不及矣緊戒勿言妄 亂板行塞  末句本士字有云今日 箇病〓々剛  兩箇相思字却十四 字矣此何等句法而又託名於時賢沒 興遭此〓〓無爲   己辨於序 入聲作平聲(施於句中不可不謹皆不能正其音) 澤國江山入戰圖(第一澤字無害) 紅白花開煙雨中(第二白字) 痩馬獨行眞可哀(第三濁字若施於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之句則可施於他調陌不可) 人生七十古來稀(第四十字) 點溪荷葉疊青錢(第五疊字) 劉項元來不讀書(第六讀字) 鳳凰不共鷄爭食(第七食字) 陰陽 用陰字法 點〓唇殷句韻脚必用陰字試以天地玄黄 爲句歌之則歌黄字爲荒字非也若以宇 宙洪荒爲句協矣蓋荒字屬陰黄字屬陽 也 用陽字法 寄生草末句七字内第五字必用陽字以歸 來飽飯黄昏後爲句歌之協矣若以昏黄 後歌之則歌昏字爲〓字非也蓋黄字屬陽昏字屬陰也 務頭 要知某調某句某字是務頭可施俊語於其 上後註於定格各調内 對偶   必對自然之理人皆知之 扇面對 調笑令(第四句對第六句第互句對第七句) 駐馬聽(起四句是也) 重疊對 鬼三臺(第一句對第二句第四句對第五句第一第二第三句却對第四第五第六句是也) 救尾對 紅繍〓(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爲三對) 〓兒令(第九句第十句第十一句爲三對) 二調若是末句稍弱即以此法救之 末句 詩頭曲尾是也如得好句其句意盡可爲末 句前輩己有某調末句是平〓某調末句 是上〓某調末句是去〓照依後項用之 天平仄者平者平聲仄者上去聲也後云 上者必要上去者必要去上去者必要上去去上上者必要去上仄仄者上去去  皆可上上去去若得廻避尤妙若是古  且熟亦無害